●记者 陈义 7月,走进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新阳村格茸品初家的苹果园,上千棵苹果树被挂满枝头的青苹果压弯了“腰”。 记者到来时,格茸品初正在苹果园里管护果园,那专注的神态仿佛在呵护婴儿一般。当老人转过身发现有人时,他笑着说:“看,忙了一上午,都忘了吃午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格茸品初乘着改革的春风成为了我州为数不多的驾驶员。经常走南闯北,看得多了,逐渐明白搞种植业都必须走专业化、产业化的路子。有一年,他为一个苹果专业户拉货,在交谈中得知种植苹果的收入不错,便萌生了回村发展苹果种植业的想法。 想到就干。尼西新阳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有着种植苹果的自然优势。格茸品初带领家人挥锄开荒地,一干就是几个月,从外地引进了金帅、红富士等优良品种。为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他们一家靠农用手扶拖拉机从10多公里外的三家村拉水浇灌。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春天,500多株苹果树健康成长,第三年挂果。正当一家人期盼丰收时,果园遭受虫灾,一棵棵苹果树慢慢枯死。由于缺乏防治虫害技术,格茸品初一家无力回天。 面对困难,格茸品初没有气馁。第二天一大早,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苹果园里,并从外地引进苗种重新种植。这次他总结种植失败的经验,请来了外地的种植户“传经送宝”,还买来《苹果种植技术专用手册》《苹果的病虫害防治》等科技实用丛书,边学边用。有不懂的,就到乡里请工作人员讲解,渐渐地他成了苹果种植土专家。来年,他的苹果树再次挂果,由于管理到位当年就有了5000元的收入。 辛勤的汗水终于凝结成丰收的果实,格茸品初一家喜出望外,增强了种植苹果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他再次把苹果种植扩大到了8亩,增加到1000多株,平均每年收入达10000元。 在苹果的栽培种植过程中,格茸品初多用农家肥,少用化学合成肥料,打造无公害绿色食品。他的苹果从香格里拉远销到西藏芒康、四川德荣和丽江等地区,甚至有的商家远道而来收购他的苹果。尼西等地的村民办个喜事儿什么的,年初就会和格茸品初定下货,他的苹果成了订单农业,供不应求。 近几年来,尼西乡加大了林业产业化建设力度,积极探索“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加大对格茸品初苹果园技术、资金、苗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如今,格茸品初的苹果园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已挂果的苹果树有3200多株。当记者问及每年的收入时,格茸品初自豪地伸出了4个指头说:“4万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