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特做优 促农增收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25 08:57:56

——维登乡产业扶贫见闻

近年来,维西县维登乡党委、政府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抓特色、兴产业、建基地、带民富,打响产业扶贫攻坚战,通过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维登乡正朝着富美、和美、优美目标阔步前进。

云林深处增收忙

维登素有“三江碧玉”之美誉。近年来,该乡把扶贫产业培育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的绿色发展路子。

背阴山是维登乡山佳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居住着83户傈僳族群众,人口310人。

背阴山因地形地貌取名,村子座落在一个背阴坡上,村子对面是一座高山,太阳爬过这座高山才能照到村子上,这样的地形导致背阴山村民小组日照时间较短。过去,这里的群众由于受落后的交通、通信等条件制约,几乎过着封闭、落后的生活。

扶贫攻坚结硕果,如今,背阴山通了公路,通了移动电话,通了广播电视。背阴山迅速融入了市场经济大潮中,群众的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

“我家有漆树1100株,核桃树120株,其中,挂果的有50株。去年,我家卖生漆收入12000元,卖漆籽收入4000多元,卖核桃收入3000多元,收入多了,日子安逸了。”64岁的共产党员和文明高兴地对记者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根基,漆树和核桃树是我们家的摇钱树。”

在谈到背阴山绿色经济时,背阴山村民小组组长、党小组组长小和说,我们背阴山现在已经有漆树50000多株,每年收入在220多万;有核桃树5100多株,挂果的已经有2100多株,年收入在110多万元。我们这里的林下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野生中药材、羊肚菌、香菌收入在80万元左右。“过去的包谷地目前已全部种植上核桃树,那你们吃什么?”记者问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小和。

“吃什么?我们吃的是大米、面粉。过去,我们村一年生产下来的包谷连填饱肚子都不够。这几年,我们村吃包谷饭的群众都没有了。”

记者了解到,尝到绿色经济甜头的背阴山群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发展绿色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磁炉、煤气灶等,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在党小组的领导下,背阴山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砍伐活立木,“多种树、早致富”成为背阴山群众的心灵守则。

拥有“三多”的背阴山人得益于两个词,一个是勤劳;一个是节俭。背阴山没有闲人,中青年忙着赚钱,老人忙着料理家务,孩子忙着上学。背阴山人很简朴、很节约,整个村子里没有一个人铺张浪费,他们把钱节约下来,搞家庭建设,供孩子读书,给老人养老。勤俭节约已经成为背阴山的新时尚。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维登乡乡长蔡武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背阴山党小组团结带领群众践行我们乡提出的建设生态维登、小康维登、文化维登、和谐维登,幸福维登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上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路子。当前,我们乡绿色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我们要再接再厉努力把维登建设成为澜沧江流域绿色经济强乡。”

8月19日,维登乡山佳村村委会的大院里人头攒动,大院的正前方悬挂着书写着“维西县维登乡山佳村核桃栽培技术培训班”的横幅。林业局技术员用通俗的语言向参加培训的群众认真讲解优质泡核桃种植、管理与施肥技术。讲的讲得认真,听的听得仔细。

“我们通知了80人参加培训,但到会参加培训的达到126人。”山佳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会间休息时,记者采访了山佳村村民赵文祥。他高兴地说:“优质泡核桃是我们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今年8月以来,我们家8年前种的一棵优质泡核桃卖得3100元,加上其它挂果的核桃收入累计达到8900多元。随着挂果的核桃树越来越多,我们家的收入也越来越多。我们家已经种植核桃6亩多。”

核桃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学习种植、管理和施肥技术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记者了解到,维登乡把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综合素质,增强“造血功能”与实施产业扶贫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搞好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突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注重自力更生、家庭积累意识的培养,使贫困户每户有1至2个科技明白人,70%的劳动力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

走在维登乡的村村寨寨,村子四周绿水青山,房子背后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几年来,维登乡核桃、漆树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坡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漆树,近半数的好田地也种上了核桃。到目前,维登乡已经建成24000多亩优质泡核桃基地,实现人均2亩多核桃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维登乡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将核桃种植从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将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将核桃种植从数量型向高产优质效益型转变。到目前,维登乡累计种植泡核桃29832亩,实现了农业人口人均种植泡核桃2亩以上的目标。其中,50至100亩连片种植的有16片,1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有7片。

“三江”碧玉药材香

 

夕阳的余晖映红了澜沧江畔箐头村的西山,野生天麻人工繁育基地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记者在澜沧江西岸的箐头村见到了被十里八乡群众称为天麻王的傈僳族汉子汉万聪。

汉万聪的野生天麻人工繁育基地建在一片偏坡地上,占地3亩多,遮阳网下,是汉万聪新培育的250塘野生天麻。基地还建设了生产管理员使用的三建木棱子房。

“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快人快语的汉万聪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我过去是跑运输,做买卖的,赚了一些钱。从前年开始,我把钱投入到野生天麻繁育基地建设上,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我能够实现收入60多万元。”

维登农贸市场炙手可热的要数药材了,有野生的,更有人工种植的,从街头摆到街尾,琳琅满目。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争相采购,市场需求很是旺盛。中药材鼓起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近3年来,维登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以20%以上的增幅快速增长。

记者了解到,维登乡结合维登独有的气候条件,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经济中药材种植为突破口,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合理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支持力度,今年,维登乡共种植木香、桔梗、当归、秦艽、白术、重楼、速断、天麻等中药材7359亩,中药材产业培育初具雏形,覆盖全乡9个村民委员会。

“这几年,我们村发展的条件越来越好,通了公路,通了电,通了自来水、通了广播电视、通了移动电话,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望天地变成了丰产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小甸村傈僳族农民蜂玉祥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维登乡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夯实产业基础,以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以路、水、电、农田水利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扩大水浇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人均有1亩以上的基本农田。(杨洪程)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