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回乡记:喜看傈僳人家新变化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03 09:39:28

近日,记者回到家乡——维西县康普乡念里米村吾树村民小组,映入眼帘的是傈僳人家的新貌:低矮的木楞房变成水泥瓦房;晚饭后村篮球场边没有了聚众喝酒的人群,村民随着欢快的乐曲,跳起民族健身舞;以前充斥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家家有卫生区、党员有责任区,整个村庄干干净净。

电器走进寻常百姓家

记得小时候,春节前几天是洗尘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把家里不经常穿的衣服、被子拿出来洗,小村旁的两条小溪边只见洗衣服的妇女,溪边树丛、石头上晒满花花绿绿的衣服、被子……

如今,小村洗尘地点从小溪边搬到了家里,从手洗变成机洗。近年来,随着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越来越好,村里家家有了电视机,大多数家里也买了洗衣机、冰箱、电饭煲、电磁炉等家用电器,还安装了太阳能,洗衣服不需要再到溪边挨冻手洗了。

“2012年,我家安装了太阳能,买了洗衣机,从此洗衣服不用手洗,偶尔有手洗的衣服,也用太阳能温水来洗。”吾树下组的阿喜妹说,现在做饭有电饭煲,炒菜有电磁炉,生活很方便。

杀猪从聚众吃喝变家庭为主

过去,由于物质困乏,傈僳族村寨哪家杀年猪都是一村人聚在一起吃喝一天。自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物质生活逐年改善,杀年猪时,白天请村里亲戚和隔壁邻居帮忙,晚上,杀猪的人家用猪腿加猪血煮上一大锅肉,连肉带汤派送到各家各户,相互关系好的亲戚朋友还会送去一块排骨。最后,挂在主人家堂屋里的猪肉,就只剩少许的猪肉。

现在,大多数家庭杀猪,只请隔壁邻居帮忙,也不再派送汤肉,亲戚家相互送肉也只是为尝新鲜。

拜年礼品多样化

傈僳族是个非常讲究礼尚往来和尊老爱幼的民族。每逢过年,孙儿孙女、侄儿侄女、出嫁的女儿都要拿着礼物回家给长辈拜年,特别是带着不满周岁的新生儿的女儿回娘家,是一定要带礼物的。据老年人说,过去,有些新嫁娘回娘家没礼物可带时会到河边捡一块磨石当礼物,长辈以鸡、鸡蛋、腊肉等回礼。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给外公外婆拜年,父母准备的礼物有燕麦饵块、包谷饵块、各种油煎粑粑、自酿酒和兰花烟等,有余钱的年份,还会买些糖和茶,礼物基本以自家做的、自家种的东西为主。

现在的拜年礼物一般以烟、酒、糖、茶为主,很少有人拿饵块等食物,一般都到附近的商店买,有些还会买来王老吉、营养快线、核桃乳、牛奶、水果及补品礼盒。长辈的回礼也变成了烟酒糖茶和压岁钱,不再以肉食品为主。

娱乐方式多样化

以前,傈僳族过年,家家酿酒,有辣酒、泡酒、米酒等等,村民轮流做东喝酒、跳脚……

现在,傈僳族过年娱乐活动多样化了,春节期间,村里不仅组织传统的跳脚、射弩、篮球赛,年轻人还自发组织台球赛等活动。

除夕,吃完年夜饭,吾树上组活动场所响起欢快的音乐,村里辈分最大的阿亚(傈僳语,意为奶奶)阿路玛穿着傈僳族服装,乐呵呵地与村民们一起跳起欢乐的民族健身舞。她一面跳一面笑着说:“阿娜,不要笑我,我老是老了,但很喜欢跳舞。”

据村里人介绍,自从民族健身舞推广到村民小组以来,阿亚阿路玛每天晚饭后的娱乐活动就是到活动场所跳舞,风雨无阻。如果某天没有来,说明她生病了。

村里的年轻人则建立了微信群,在群里对唱山歌、相互拜年、学城里人发红包……傈僳山寨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卫生习惯有改善

过去,逢年过节回家乡,看到随风飘动的各种垃圾和铺满猪、羊、牛粪便的小路。整个村庄房前屋后都是酒瓶、饮料瓶及各种塑料制品。

现在,通组公路都划分了党员卫生责任区,并竖着写有党员名字的公示牌。过年前,家家户户在打扫自家房前屋后的同时,党员还到自己责任区——通组公路上打扫,定点焚烧全村垃圾。

大年初一一早,党员余丽仙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打扫责任区。她说:“我家在村活动场所边上,我负责的卫生责任区是活动场所,昨晚除夕夜,到活动场所玩的人多垃圾也多,还好,多数人把垃圾丢进了垃圾箱,只有少数不懂事的小孩乱丢在地上。”余丽仙说,党员卫生责任区不一定天天打扫,只要保持干净就可以了。

据了解,自去年全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以来,吾树上组的傈僳族同胞也在逐步接受文明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常识教育,自觉革除各种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和生活陋习,把保持清洁卫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香格里拉网记者 余丽芹)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