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实施第一轮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项目侧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18 08:54:11

共谱团结曲 同唱幸福歌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一条长达700多米的跨江输水管道改写了塔城镇其宗村扒生统群众祖祖辈辈饮水难的历史。“我们村水源不够,以前,饮水要到江边去背,现在安逸了,自来水哗哗流进家里,不仅喝上了清洌洌的自来水,而且核桃基地也有了灌溉用水。”扒生统村民卓玛十分开心。在示范镇项目资金支持下,塔城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了从江东饮水到扒生统村民小组的输水管建设。

扒生统的变化是维西县实施云南省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给群众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像扒生统村一样,示范区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项目的带动下踏上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新征程。

——抢抓机遇绘蓝图。维西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共存的县份,县内有傈僳、汉、纳西、白、藏、彝、普米、怒、独龙9个民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项目给“三江并流”腹地各族群众带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2013年,维西县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项目涵盖了1个示范镇、7个示范村、3个特色村(叶枝镇同乐村、塔城镇川达村朵那阁组、攀天阁乡皆菊村迪妈组)、70户示范户,投入民族专项资金2510万元。

——实现奋斗目标科学规划是先导。维西县以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维西为目标,编制了示范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旅游文化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及发展规划。在产业建设上,围绕“突出特色,宜居宜游宜业”的定位,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培育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以中药材、核桃为重点的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基地,逐步培育壮大农特产品加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点、线、面“三位一体”集中建设模式,实现“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综合立体治理,确保打造一片、,见效一片、受益一片。在民生保障上,坚持把民生的持续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文化难等问题,确保项目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基础大改善,发展后劲足。通过实施项目,示范点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通讯、民居等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增强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后劲。

守护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突出特色培育富民产业。“塔城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态好,生态农庄多,吃、住、娱乐原生态。”每年“十一”长假都来塔城观光旅游的深圳游客张先生说。

生态是维西发展的基础,也是维西最大的优势。在项目建设中,维西县注重整合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实施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和腊普河、永春河治理等工程,大力推进太阳能、节柴灶、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替代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消耗,增加森林蓄积量,改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维西县在实施示范项目中突出产业建设,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条件,投入产业发展资金,加强中药材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大力发展中药材核桃、冰葡萄、食用玫瑰、藏红花种植和中华蜂养殖等产业。

10月10日上午,刚刚建成不久的白帕居家养老中心萦绕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人们跳起欢快的“禅都”,唱起幸福的歌谣,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主旋律。

在庆祝九九重阳节文艺表演队行列中,有来自白帕毗邻村的民族民间艺人,也有来自腊普河畔的塔城古典热巴传承艺人。14个节目中,有纳西舞、藏族歌舞、彝族歌舞、还有普米族歌舞。

“在上级的关心下,我们有了居家养老中心和文化活动场所,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千言万语一句话,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正在组织大家表演文艺节目的白帕村民小组老协会负责人兴高采烈地说。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维西县紧紧依靠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腹地两大品牌优势,大力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推进热巴舞进校园、进村组、进机关活动,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现厚重多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强势打造特色黄金旅游专线,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旅游及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强力拉动了群众快速增收。实施示范镇建设项目的三年是维西经济跨越发展的三年。

昨夜才闻花满树,抬头就见果满枝。第二轮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项目将让“三江并流”腹地更加美好。维西县认真抓实第二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因地制宜、分类举措,集中创建“率先发展、全面小康”、“精准脱贫、跨越发展”和“突出特色、融合发展”三种类型的1个示范镇、6个示范村、3个民族特色村示范村、1个示范社区,着力打造出新一批各具特色、类型多样、富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创造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抓点带面推动示范区建设。(杨洪程)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