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县移民局局长张陈义在移民工作一线的故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06 11:24:16

“他是我们的知心人家里人”

“张局长10次来到我们家了解情况,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我们建合作社,发展养猪产业,我们不仅住进了安逸的平顶房,还有了增收产业,他是我们移民群众的知心人、家里人。”和梅芝的话道出了维西县移民群众的心声。

今年元旦节前一天,维西县移民局局长张陈义来到真扑村了解后续产业发展情况。当了解到和梅芝及移民群众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的情况时,张陈义喜悦地说:“我们扶持的后续产业开花结果了,移民逐步能致富了,悬起的心落地了。”

“移民群众把张局长当作自己的知心人、家里人,这种信任是张局长用艰辛换来的。”维西县移民局办公室负责人在移民局党支部大会上如是说。

“我们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节奏”

“我们局长是一个工作狂,我们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节奏。”维西县移民局工作人员张晓耀说起张陈义来滔滔不绝。跟着张局长两个来月的时间,张晓耀的笔记本就记录了大小事项28件,有6500多字。2016年11月29日,张晓耀的笔记这样记录道:“我们早晨6时20分从县城出发到巴迪乡开会,一路上,局长用手机跟驻巴迪乡协调推进组的工作人员联系,布置协调推进会,用微信处理局办公室请示的问题,整个路程成了办公的过程。上午8时,我们到达巴迪乡开会,会议主要内容是解决燕子崖江桥验收问题。10点30分,又召开移民工作座谈会,研究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午1时30分,我们前往中路乡,下午2时30分,又召开拖八电站协调推进会,研究解决施工期间修建江西临时通道问题。晚上7时,我们到维登乡召开会议,解决征地拆迁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晚上9时,会议结束,张局长在寝室里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一天到晚连轴转,我的眼皮都打架了,张局长却依然精神抖擞,实在令人佩服。”张晓耀说,“我问局长为什么这样不知疲倦?局长说,靠的是不怕吃苦的精气神。”

移民局办公室主任负责人接过张晓耀的话说:“这是张局长工作的一天,也是他学习工作的常态。我们张局长在建设工地上办公,在移民群众家中开展工作,局机关办公室里很少见到他,单位里的材料需要他审阅或有什么事请需要向他请示,我们就用微信发给他,经过处理后,又发给我们,从来不耽误。他除了到县里参加会议外,其余时间都在移民工作第一线,连星期天、节假日也没有,很辛苦。”

“我十天半月也见不到他一面”

张陈义的妻子在维西县农牧和科技局工作,平素工作就很忙,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说起丈夫,妻子在理解的同时,也有一些无奈:“前些年,我在乡下工作,丈夫在县城工作,夫妻分居,见面的时间少。后来,我调到县城工作,心想,这下一家人可以团聚了,但哪里想到,我调到县城工作后,我们夫妻俩见面的时间更少了,我十天半月也见不上他一面。他经常对我说,移民工作就是做天下最难的工作,他必须吃苦在前,带头多干,家里的事情就拜托我多做一点。听到他这样说,我也只能支持他,有句话说得好,理解万岁,有舍才有得,世界上很难有鱼和熊掌兼得的事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谁没有父母儿女,谁不想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些年,我愧对妻儿老小,心里很难过。”张陈义说,“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在个人利益和党和人民的利益面前要分得清谁轻谁重,在责任面前要敢于担当。”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张陈义的率先垂范下,移民局全体干部职工一心扑在移民工作第一线。2016年1月至12月,维西县移民局班子平均在重点建设工地和移民群众家中做工作210天,最高的达到281天。

张陈义任维西县移民局局长的3年时间里,移民局形成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移民工作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张局长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我们很敬重他。他在一线办公的时候多,很少在局办公室,但不管他在不在,大家都主动干好自己的工作。原因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张局长时时处处带头学,带头干,带头奉献,我们岂能懈怠啊!”移民局办公室负责人说。

“从扫地出门到邀请做客”

点亮万家灯火,造福一方百姓。维西县澜沧江流域的里底、乌弄龙、托八电站建设如火如荼,水电移民工作强势推进,云电外送基地县建设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推进维西县澜沧江水电开发工作,移民工作必须先行,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关键。水电工程移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移民工作推进情况如何?移民最有发言权。

姑布移民点移民王文艳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家从抵触移民到理解移民再到支持移民的心路历程。

王文艳今年49岁,汉族,妻子是藏族。两个孩子一个读大专,一个读初三。王文艳家住罗义村洛打塘村民小组。一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洛打塘,热爱着洛打塘。移民搬迁前,他们家靠着手艺,外出务工赚钱,妻子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温馨快乐。

王文艳说:“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现在要建设水电站,我们的家乡成了淹没区。刚听到我们即将搬迁的消息,我和村里人一样心里堵得慌。大家在茶余饭后讨论背井离乡后的生活,心中的忧虑溢于言表。工作组的同志来做工作,我们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尽管如此,工作组的同志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政策、说道理。我已经记不清县里的干部到我们家多少次了,小到一般干部,大到维西县委、政府领导都到过我们家。在我们生硬的态度前,他们总是满面春风、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要说令我最为感动的,是前年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张陈义局长带着移民局的同志们来到我们家,了解搬迁中存在的困难。第二天,张局长带着移民局的同志帮助我们搬家,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襟,泥土沾满了他们的裤腿。看到这些,我们与干部的心更贴近了。回想起来,我们从抵触到支持,靠的是张局长他们把工作做到了我们的心坎里。今年元旦节,我邀请张局长和移民局的同志到我家过节,别提多亲近、多高兴呢。”

搬到移民点后,在移民局的帮助下,王文艳发展蔬菜、中药材种植,妻子通过竞聘在华能澜沧江水电站筹建处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工资1500元,他家还有2个人享受“低保”,王文艳一家不仅住进了小洋楼,实现了安居梦想,而且有了逐步能致富的后续产业。

能把工作做到移民群众的心坎上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张陈义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刚刚走进移民户家中做工作时,不少移民群众对我们的到来极不欢迎,有的移民户见我们到来故意拿着扫帚扫地,我们心里清楚,这是‘扫地出门’的意思,还有的移民户破口大骂,吐沫星子都溅在我们脸上。说心里话,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感到很痛心。但设身处地地为移民户们想一想,又觉得他们也不容易。试想,当别人要求你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时,你的心里能好受吗?故土难离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移民群众情绪如何激动,我们都把移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不厌其烦地走进群众家中,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只要群众不理解、不明白,我们就誓不罢休。”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支持国家建设”

“故土难离,穷家难舍。我们要时时处处从移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移民群众的难题。” 去年12月16日,维西县移民局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交流会在巴迪乡移民点建设工地上举行,张陈义的一席话引起与会同志的共鸣,“我们要植根移民群众,心中有移民群众,手中有帮助移民群众解决难题的办法,用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移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就像张陈义说的那样,他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赢得了移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移民群众喻进莲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支持国家建设。”

喻进莲,今年63岁了,藏族,搬到姑布移民点前她家住在洛打塘村民小组,丈夫瘫痪在床,儿子是残疾人,女儿去年参加公考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搬到姑布移民安置点前,他们家主要靠着耕作农田度日,经济来源少,生活很艰苦。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们搬了两次家,2010年,政府建设“维德”二级公路,他们家列为搬迁户。刚安顿好不久,政府通知他们家搬到姑布移民安置点去。俗话说搬家3年穷,何况是像喻进莲家这样的困难户。喻进莲说:“说心里话,对于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我们打心里不愿意。但是,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事情。国家搞建设,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支持。”

喻进莲对移民工作的理解支持是有原因。她说:“对我们家的困难,县里十分关心。从前年到现在,先后有10几批各级领导干部到我们家做工作,县移民局张陈义局长每次都在场。张局长人特别好,现在想起来怪不好意思,当时他劝我们搬迁,我们不愿意,还发火用粗话骂他,但他依然是笑眯眯的,耐心地听着,直到我们骂不动了,他才坐下来给我们将政策,讲道理。这些年来,张局长经常给我瘫痪卧床的老公买药,还经常给我们钱,把我们的困难当成他的困难。我们搬家时,张局长和移民局的同志也来帮忙,张局长他们就像亲人一样对我们,时时刻刻为我们着想。在他们的宣传下,我们懂得了移民政策,拿到了应该享有的补偿款,享受到了政策规定的待遇。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支持国家建设。”

喻进莲道出了移民群众的心里话,以心换心,张陈义带着移民局的同志用真心真情赢得了移民群众对水电建设事业的理解与支持,移民群众对移民干部从“扫地出门”到成了座上客。

有了移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和趟不过去的流沙河,张陈义和他的同事们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维西县的移民工作,里底、乌弄龙、拖八等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工程快马扬鞭,实现“点亮万家灯火,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指日可待。(杨洪程 阿吉玛)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