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建州代表大会二三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21 11:44:19

1957年9月,16岁的我刚读初中二年级,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学校就通知我们班和刚入学的初二班学生到新建的州政府大楼建州筹备处报到,为大会做服务工作。

9月6日下午,筹备组王秘书(后来知道他名叫王加明)到我们临时搭建的木板棚里作动员和布置工作,听口音他不是本地人,我记得他反复强调的是这次代表会的政治意义,说到这次大会是全州16万人民翻身解放的大事,大会服务是一项政治任务,没有报酬,但不能有差错,不得请假缺席,完全服从大会安排。

报到当天叫我们打扫环境,搬卸物品等等,记得保管物资仓库就有三四间,我还记得大米麻袋上印有“南京”字样。

临近大会,州府大院来来往往的人一天多似一天,德钦及中甸县城以外的代表都是雇马帮或步行到州府所在地,维西虽然已经通车,代表们还是步行来的,送代表的马帮全安排在州府大门外道路两旁的草坝上。到处是星罗棋布的帐篷,炊烟四起,马铃叮当。入夜,常有解放军电影队在其间放映电影,我们闻声而去,放的是前苏联的彩色影片《幸福的生活》,说的是苏联集体农庄的事,情节全忘,而插曲《红梅花儿开》很快在机关中传播。

会议期间,女生洗碗洗菜,男生上菜收碗盏,代表住地分散,就餐也分散,大楼内外均有就餐点,三县祝贺团和部分代表都安排在州府北侧的旺池卡村。

服务工作并不劳累,印象最深的是会议伙食,都是自己家里吃不到的东西,有的菜是第一次吃,什么“八宝饭”之类,感觉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即使是酥油茶也觉得非常香。

记忆更深的是自己第一次见到了小车、客车。有天下午,中甸县政府的通讯员叫我找几个同学到纳赤河边去清洗客车,车是省民委的,一大群孩子蜂拥挤进客车,从州政府到纳赤河边不到一公里,而我们在车里欢呼跳跃,但见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体验了平生第一次坐车的味道,至今如在昨天。

记得一天晚上,我被临时抽到接待国家民委领导,六七个同学,还有筹备组的一个领导,我们集中在前院楼下的大厅里,烧开了一炉水,擦洗好几个脸盆,大家都没事了,好动的学生就打闹起来,笑闹声惊动了住在楼上的副省长张冲,他身披一件彝族披风,手执水烟筒信步向我们走来,“你们这些娃娃闹什么,把我老头都吵醒了”。我们向他解释,他答道:“你们也真笨,叫一下我的车,到小中甸看看,没有人来,你们就睡觉”。这一来大家抢着去敲他驾驶员的门,又一蜂拥争抢小车座位,这次我挤不上,失去第一次坐小车的体验。

几天后,我又被安排服务几位活佛,他们都是全州最有名望的宗教领袖,其中松谋被选为第一任州长。还有中甸松赞林寺的更觉活佛,维西噶举派活佛王浩、王治兄弟俩,他们都安排位于州府前院南北相对的4间单间里,中间还有会客室,副州长候选人汪学鼎也住院内,住在大门右侧第一间,是我儿时就如雷贯耳的人。不过他很少出现,他穿一身俗装,只是藏靴上扎的是僧人的黄带,首次见面,对人印象极深,一双发着蓝光的大眼,红额头,怪不得他的外号叫“阿给勒姆”是这个意思,满脸横肉,一幅凶相。他很少按时就餐,独来独往,没有随员。我的任务是给他们送开水,打扫卫生,就餐时上菜,松赞林寺的两位活佛不饮用大会的水,叫我或随员到奶子河提水。拖地板不用拖把,叫我到奶子河边采白蒿,用白蒿拖地,我只好跪着用双手抓着白蒿擦地,擦得满室白蒿香,可耗时不少。

跟他们交往有些熟了,他们不时也与我交流几句,记得13日大会那天,王氏兄弟换上了一套黄绸长衫,王浩活佛告诉我,这绸衫是毛主席赠送的,是去年中央慰问团到塔城时送的,今天是头一回穿着。

服务空隙时间,我也到处转转,大会场在州府大楼南侧,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大帐篷,开会时有两个持枪民兵站岗,代表座位是中甸县文化馆礼堂的二人椅,绿色油漆,没有文件桌,也不提供开水,主席台也没有像现在排名指定的坐席,开会时有一台丽江拉来的小发电机发电,我曾好奇地在发电机旁站立许久。会议期间每晚都有演出,各县祝贺团节目都是民族歌舞,演出最多的省杂技团,服务员晚上没事,我反复看了多场。

小组讨论也无固定点,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代表,都在大院内各处向阳地,我在来往中见一些农村代表脱了上衣抓虱子,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平常,无人驻足旁观。当时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各族群众还十分贫困,包括代表自己。

9月13日中午,大会结束了,作为服务员是最紧张的时刻,我还在做事,有同学叫我去照相,地点在州政府新楼门口,前排正中坐着新任州长松谋和其他一些领导,我向来不出众,就在后排靠左钻了个空子站定。这张照片是我后来在州内一些书刊上发现的,不止一次被利用。现今再翻看,其中有不少同学已离世,在世的也在各一方,无缘蒙面。会议的厨师大多是从丽江请来的,首席厨师藤师傅后来留中甸,是州委食堂厨师。丽江籍的两位妇女留中甸一中学生食堂,直至退休。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自治州成立后,我求学多年,参加工作后均在州内,因从事宣传工作,每逢州庆活动,都调去宣传组布置会场,张贴标语口号,安排文艺演出,发放入场券,发布新闻稿件,30周年大庆,受新华社委托撰写了有关新闻,被国家级报刊刊用。

而今我已耄耋之年,回首60年,感慨颇多,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今非昔比,各族人民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脱贫奔小康的路已不遥远。(祁继光)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