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60年——文化沃土花满园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0 10:18:07

华灯初上,在香格里拉市的各个广场,各族群众和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们在优美的民族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其乐融融。藏族弦子、傈僳族阿尺目刮、纳西打跳……夏末的高原清风习习,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展现出迪庆这片沃土的曼妙身姿与和谐韵律。

要是你沿街溜达,会听到到坛城文博剧院里传出的悠然音乐,在那里,原生态大型民俗舞蹈诗画《香格里拉》正在演出。要是你认为正在台上跳锅庄的翩翩舞者是专业演员,那你错了——他们是来自香格里拉市各乡镇的村民;要是你认为眼前的热闹只是偶然的,那你更错了——这台迪庆州民族歌舞团创作的大型主题民族歌舞剧目自首演以来,受到了来自各地观众的青睐,常演不衰,并先后到美国、德国、奥地利、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演出……

这些每天都在香格里拉上演的场景,是迪庆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迪庆围绕 “文化兴州”战略,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创新民间文化,繁荣群众文化,各类文化惠民的政策措施如阳光撒满高原,一幅绚丽生动的文化画卷,铺展在迪庆人民面前。

以文惠民 文化事业成为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迪庆州建成600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不仅每年稳定提供2000册图书、900小时以上的音像制品内容,还专门开发了数字报刊100多种、优选杂志30种,满足农村各族群众对报刊的基本需要。” 这条由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消息,反映了迪庆文化事业成为民生幸福内容的一个方面。

63岁的次仁扎巴大爷,退休后回到尼西乡崩书塘村养老。对于爱好读书写字的他来说,村里的农家书屋是个“宝贝”,而如今,更加快捷、丰富的数字农家书屋更是成了他们家的“黄金屋”。在次仁扎巴大爷的记忆中,他上学时候只有课本可以读,参加工作后可看的书本也很少,就是80年代初期,在县城也很难买到一本他想要的杂志。而如今,在次仁扎巴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进入数字农家书屋。“数字农家书屋对新一代的农民来说意义很大,我那个搞养殖的儿子,经常在‘屋里’定期下载学习最新的养殖知识,平常我学习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也很方便。当然我也时常带上孙子去传统农家书屋看看书,有书籍相伴的晚年生活很充实。” 次仁扎巴说。从农家书屋到数字农家书屋,这些举措不仅方便了群众就近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而且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作“我们的文化粮仓”。

十二五期间,迪庆紧紧围绕“文化兴州”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七彩云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民健身等重大工程建设。启动建设州文化馆、图书馆、州体育馆、香格里拉剧院、迪庆民族文化广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农家书屋201个,寺庙书屋24个,实现寺庙书屋全州覆盖。建设完成卫星数字书屋600个,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州、县、乡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文化硬件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逐渐将头痛的文化难题变成高兴的话题。文化不再是一组组生硬数据,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百姓福祉,群众文化的新气象让群众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文化“获得感”。

以文铸魂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传统文化就是一所大房子,掩着我们看不到的精彩,一旦推开了这扇门,就会发现,传统文化能给我们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可以说赐予了我们梦想和辉煌。”近日,正忙于州庆歌舞节目编排的州文化馆馆长习中生说。作为一个曾经获奖无数的舞蹈艺术工作者,他对文化遗产有着自己的见解。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迪庆的尼西情舞、塔城热巴、德钦弦子舞蹈等民间舞蹈陆续登上各类舞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进入21世纪之后,会表演整套舞蹈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歌舞面临部分遗失或失传。

迪庆州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要冲,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但在历史进程中,一些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靠口传身授的艺术传承方式面临没有接班人的困境。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迪庆州组织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精心组织各级重点文物的抢救、保护、维修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展开。截至2015年末, 迪庆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8 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19 项,州级非遗保护项目 100项,各级传承人共计 323人。 “十二五”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共争取到文物保护维修经费3000多万元,完成了康普寿国寺两期维修工程,东竹林尼姑寺保护维修工程,茨中教堂、叶枝土司衙署、寿国寺的两期维修工程,白水台东巴胜迹、同乐山寨、松赞林寺一期维修工程。通过积极向上推荐申报,目前全州已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项。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曙光,众多珍贵文物得到了保护。

如今,在迪庆的大地上,“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的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走进人心:课间操时间,在各个中小学校里的操场上,新迪庆的接班人欢快地跳着民族课间操,构建着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画面;而在社区或是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各类传承学习活动如期举行——我们把镜头拉到被誉为“弦子之乡”的德钦县佛山乡江坡村,那里,浅浅的暮色中“咿呀”的弦子声此起彼伏,一群小伙正围着乡文化站的老师学习弦子……

以文塑城 文化品牌打造成效显著

2009年9月8日晚,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传来了香格里拉组合的歌声:“美丽的月亮悄悄地爬上了山坡,星星像珍珠撒满了夜空,呀哩咯……”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和游离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无伴奏和声演唱,深深地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赞叹。

这个以故乡命名的组合由藏族和傈僳族组成,成员们出生于迪庆的偏远山村。村里的人们自小能歌善舞,但世世代代都在方寸之所歌唱,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终有一天,家乡竟然会飞出 “大鹏鸟” ,斩获国内外演唱比赛类奖项,出访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类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并登上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向世界亮出香格里拉这张闪亮的名片……这是迪庆州实施文化兴州战略,打造香格里拉名片,繁荣文化事业的一个见证。

迪庆文化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具有多民族共融、多宗教并存的文化特征,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典范。一直以来,迪庆州积极打造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实施 “艺术精品工程”,加强“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三江并流”三大文化品牌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不稳步推进,为迪庆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而就在迪庆大地上,迪庆的艺术家们正以己之长,不断亮出引人瞩目的文化名片:摄影作品《彩泉》、原生态藏族歌舞《香格里拉》、音乐作品《月夜》、文学作品《我的滇西》……60年来,各类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赢得了全国各地专家和群众的好评,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云南三大文化现象之一的香格里拉摄影协会、被誉为“云南大地上的文学高地”的写作群等,为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打造推波助澜,“文艺香格里拉”已经成为外界对香格里拉的一个重要认识。

以文兴业 文化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2011年,迪庆文化产业增加值64487万元,占GDP的6.7%;2012年,迪庆文化产业增加值80289万元,占GDP的7.1%;2013年,迪庆文化产业增加值71811万元,占GDP的5.4%;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1553万元,占GDP的5.54%;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9.18亿元,占GDP的5.7%……

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数据,表明文化产业逐步成为了迪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为繁荣民族文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迪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编制实施“十二五”及“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得顶层设计、规划指导作用得到加强。同时,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投入,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在产业与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迪庆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载体,整合全州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建立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产业融合模式,已成为迪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巴拉格宗大峡谷、独克宗古城等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升华的文化主题和内涵引来世人瞩目。

多年来,迪庆还围绕“金、木、土、石、布、药”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工艺、民族医药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等,并把文化形态融入旅游产业中,创造综合文化旅游带动关联效益。

就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黑陶来说,那些“黑宝贝”曾经养在深闺未人识,仅仅是本地人的生活用具,而如今,传承千年的黑陶工艺品远近闻名,有的价值上千元。黑陶的品种正在得到开发,种类多达109种。该乡成立的两家黑陶公司年产黑陶10万件,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尼西黑陶”品牌被进一步打响,黑陶文化产业也走向了新的发展之路。像尼西黑陶一样,德钦银制品、香格里拉卡卓刀……迪庆的工艺品不仅游客青睐,而且促群众增收,文化企业逐步走上市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迪庆通过落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文化市场特别是营业性演出市场得到培育,艺术资源得到整合,创作的民俗舞蹈《卡瓦格博礼赞》 、《香格里拉》、《香巴拉映象》等剧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州民族歌舞团和安徽池州歌舞团联手打造的《走进香格里拉》剧目实现了市场化模式运作,在全国26个省市巡回商演1000余场次,累计观众达20万人次。

以文化人 群众文化生活转型升级

群众成为主角,文化就有了生命。多年来,迪庆州围绕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内涵,精心组织开展欢乐香巴拉迎春民俗文化系列活动、香格里拉赛马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文化三下乡、 文艺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活动等惠及广大群众的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就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广场舞来说,既保留了传统歌舞的本质和灵魂,又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定期更新并且有舞蹈骨干专门推广,如今已形成“进社区、入村寨,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局面。

送文艺演出、办书画展览、办文化讲坛、搞传统活动……送“文化和”种“文化的持续深入,让群众的文化自觉从量变发展成质变,许多昔日田野沃土里的庄稼汉摇身一变,成为文艺舞台上的大明星。香格里拉五月民族传统赛马节、德钦弦子节、维西兰花节、塔城热巴节、叶枝阿尺目刮节、三坝二月八、上江传统肋巴舞民俗文化艺术节等各类等民族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提升了香格里拉品牌,向海内外来宾展示了迪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让民间舞步迈出了新风采,群众文化活动由文化部门的“独角戏”演变成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全州广播“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全州“一村一月一场”免费电影放映……一个个“眼”向基层、“面”朝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60年来,迪庆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时时有新意,处处有惊喜。无论是群众文化的风起云涌、遍地开花,还是文化项目的拔地而起、竞相绽放,抑或是文化品牌的亮点纷呈,都清晰地传递出一种声音:迪庆文化迎来了满园之春!(文/杨翠海)

 

责任编辑:张锦明 实习生 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