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乡:山沟里的“沧海桑田”脱贫攻坚厚植民生获得感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14 11:21:59

初冬时节,笼罩在云雾之中的维西县永春乡宛如世外桃源,一条条宽敞的柏油路连通万户千家,一幢幢靓丽的傈僳民居点缀山间,一个个致富的产业让万余群众脱贫有了盼头……

永春乡位于维西县城东南部,是进入维西的南大门,是香格里拉中药谷的繁种核心地。永春乡辖6个村委会104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4153户15165人。各村位居海拔各异的山间腹地,交通不便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造成各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落后,无强有力产业支撑,整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局面。2016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051户,3849人。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省级贫困乡,短短两年时间便让山区群众行路难、住房难和增收难等贫困痼疾成为历史?

特色农产业引领

8大产业托起村民脱贫致富梦

永春乡贫困山区,过去没有路,群众想发展生产难上加难;现在路通了,群众不但视野拓宽了,而且早脱贫、快致富的心也十分迫切。但如何蹚出一条让贫困山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路子,成了乡党委、政府及村干部们最心焦的事。

“要彻底挖掉我们乡的穷根,实现“脱贫摘帽,同步小康”目标,首先就要创新扶贫攻坚理念,紧紧“咬”住群众脱贫致富这个核心不放松,找准贫困群众致贫“病根”,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发展模式,走多元化抱团发展之路,才能让全乡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永春乡党委书记李忠民说。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站在种植基地里,李忠民向记者介绍乡里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为让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该乡抓住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的契机,引进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抱团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香格里拉永春中药谷”为标志的“健康事业”、以中华蜂养殖为代表的“甜蜜事业”和以冰葡萄产业为重点的“幸福事业”,建设万亩中药材、万头土猪、万羽蛋鸡、万只乌骨羊和千亩稻田养鱼、千箱中华蜂、千亩冰葡萄、千亩水果等“四万四千”八大产业基地,确保增收产业覆盖到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摘帽步伐。

庆福村东山村民小组在加大村民种养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依托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农户为主体、龙头企业为纽带的岩东种养殖农业合作社,将支农资金、农户土地和生产资料、劳动力、自有资金等纳入合作社,进行资产化股权式量化,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去年,该村民小组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中药材种植,户均增收6000多元,入股蛋鸡养殖场年分红13万元,户均增收3000多元。

美光村在马边海村民小组积极探索“总支+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村民每年都能得到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卖肥料和山基土、年底分红4份收入。去年,全小组22户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5万元,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积极调整产业布局的同时,永春乡与云南省邮政总公司和蜜多瑞公司合作,探索电商扶贫,在“优帮帮”电商平台上线“庆福黑山羊”,第一次预售了100头贫困户山羊;通过淘宝预售中华蜂百花蜜,成功为48户贫困户预售70000元的蜂蜜,电商扶贫初见成效。

永春乡,从一个没有产业的穷山村到现在漫山遍野挂着“致富果”,这背后,隐藏着太多帮扶干部与老百姓“协同作战”发展产业的酸甜苦辣。

脱贫不远走

贫困群众家门口圆“就业梦”

在永春乡中药材基地,到处是村民抢收当归的繁忙身影,一个个硕大的当归在黄土地上翻滚出来,村民们忙将当归装进袋子里,一袋袋一车车点燃了永春乡脱贫致富的希望。

“农忙时在田间务农,农闲日在车间务工。”永春乡拖枝村的黄文灿一边忙着一边笑着说。

云南兰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仓库里,贫困户忙着交付药材、过秤、装车,一个个脸上满是笑意。

“明年,还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更多的经济收入。”一大清早,维西县永春乡三家村七一社彝族汉子沙玉清就驾驶着农用车到入驻维西县生物园区的龙头企业云南兰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当归。数着崭新的1.6万元人民币,沙玉清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2016年,兰草公司发放给沙玉清种苗,并签订了购销合同。一年下来,沙玉清一家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兰草公司总经理杨树超2007年毕业后入职迪庆日报社。2012年至2013年,到扶贫点担任新农村指导员,期间共争取资金13万余元,帮助维西县中路乡拉嘎洛村修建水井、垃圾池等,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2014年4月,他根据省里有关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留职创业的号召,欣然选择到基层创业。2015年5月,他在维西县注册成立云南兰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回购、农副产品加工和中药饮片生产等。2015年,该公司收购销售中药材达2600多万元。2016年,公司收购销售各种中药材6000多万元,其中,收购群众滞销附子4200多吨。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牵线搭桥下,公司和永春乡6个村民小组共同出资400万元,以集体经济形式,建立了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40余亩。同年,与永春乡建立了万亩中药材订单保底回收合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确保了中药材种植的保质增效,解除广大中药材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今年以来,兰草公司累计收购中药材4100多吨,支付收购款2900多万元。

“日前,公司投资建设的滇西北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中药材饮片厂已进入产品认证阶段,明年3月正式投产。中药材饮片厂建成后,维西县出售中药材初加工产品的历史将终结,也将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种植中药材增收脱贫。”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杨树超成竹在胸,眼下他正着手筹备扩大种植基地,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连片发展,做大做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永春乡的老百姓想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望,也看到了该乡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易地搬迁

打开脱贫攻坚“幸福门”

冬日的午后,河西村民小组70岁村民邓连春正在自家新修的两层小洋楼前悠闲地晒着太阳,享受着幸福生活带来的甜蜜。“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泥巴路,家里人畜混居,居住环境脏乱差,现在不但家里村里处处都是干干净净的。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也富起来了,可惜我老了,要不然还可以大干一场。”邓连春看着自家宽敞整洁的四合院说。

“以前住在山梁子上,连路都不通,住楼房完全都是奢望!没想到啊,今天我们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要感谢各级党委和政府。”庆福村东山村民小组65岁的老党员李宗煜望着自家两层楼的新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作为第一批搬进新居的贫困户,李宗煜一家开启了他们的新生活。

从昔日的吃粮靠救济,住着木楞房或土木结构屋,到今天吃穿不愁、住上“小洋楼”的幸福美好,在永春人的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如今,走进庆福村,处处都能看到美丽乡村的建设风貌:宽阔整洁的道路,分类垃圾箱和村间公厕等格外惹眼,协调自然的白族、傈僳族农家小院,家家门前贴上了对联,户户楼顶上党旗迎风飘扬……

“我们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知这是农村发展新趋势。”乡长蜂云林介绍说,我们把精准扶贫与特色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帮扶单位、扶贫工作队和企业等外部力量,激发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打好道路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易地搬迁、基本公共服务、“四改一统一”等扶贫攻坚战,切实改善发展条件,提升人居环境,永春乡发展条件更加有利。

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乡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点四个,涉及108户374人;实施就地整组改造、就地安置七个点478户1660人,切实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强跨部门协调和资金整合机制,抓好交通、农牧、文化、水利、电力等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突破永春乡基础设施“瓶颈”,2016年以来,进行了通村组道路硬化211.168千米,村内户外道路硬化近32万平方米,基本覆盖全乡6个建制村。进行了60个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建设、完成了38个村民小组安全饮水、完成了3500亩高稳产田改造、六个村卫生室和村委会建设。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太阳能路灯1155盏,建设卫生厕所2850户,启动1051户农家菜园建设。完成电网改造35公里、牲畜养殖圈舍改造1950户。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为农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等不靠努力脱贫摘帽

“很多贫困地区和贫困村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十分关联。从根子上解决‘扶贫要扶人、扶人扶精神’的问题,提升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就要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对此,李忠民深有感触。

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维西县永春乡出台并认真落实《党建与精准扶贫双推进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分类积分管理制度》《村村联建制度》《发展村集体经济制度》《各村党总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月会制度》《云南省财政厅党委与永春乡党委联学联建制度》《永春乡整治“四不干”型干部实施意见》等制度。制度创新使永春乡基层党建工作增强了内生动力与活力;干部撸起袖子、俯下身子加油干,不断筑牢战斗堡垒,困难群众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也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力量。

如何激发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李忠民说:“精准扶贫工作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抓好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乡通过筑牢战斗堡垒,扎实推进“12634”精准扶贫思路,着力提升动态管理的精准度,夯实脱贫攻坚成效,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永春乡党委书记李忠民介绍说,永春乡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中心筑牢战斗堡垒,坚持问题导向,激发“挂包帮”干部、乡村两级干部和群众内生动力“两股力量”,打好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增收产业、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六大战役”,全力推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三大转变”,努力实现如期脱贫、和谐稳定、家园秀美、群众满意“四个目标”。

这几天,58岁的的三家村七一组贫困群众龙武嘎心里特别高兴,他今年种植的4亩当归和附子,可以让他增收3000元以上。

“再这样干上几年,我们家就过上小康生活了。”龙武嘎高兴地说。

庆福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向刚兴高采烈地介绍起现在的好日子。去年4月,东山村民小组成立了岩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章程和合作股份收益方案。按照章程和方案,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村里的土地资源全部以户为单位量化入股,政府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由合作社组织,农户按股权进行分配。合作社与兰草公司签订了中药材生产销售合同,确保群众增产增收。去年,带动东山组群众以订单农业模式实现中药材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在七月份的精准扶贫回头看动态管理工作中,我们有近870户建档立卡户提出在16年扶贫的基础上,年人均收入已超3100元,主动提出要正常退出。”李忠民高兴地说,这是群众内生动力充分焕发的写照。

“近两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激发各族群众内生动力,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脱贫本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群众思想观念有了显著转变,群众生产及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显著改变;秀美永春家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永春建设取得新成效,群众满意程度得到新提高,群众如期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更足,距离实现“四个目标”越来越近了。”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永春人信心满满。 (云南网)

 

责任编辑:实习生 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