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家山寨万象新 ——拖顶乡拖顶村上德通村民小组见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3 09:32:07

上德通村民小组。

男人们身着藏装传唱歌曲。

屋里铺满绿色的松针,寄望着新的一年顺利圆满。

村民们围着篝火跳舞。

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村民出行方便许多。

从拖顶乡政府驻地开车沿江行驶5、6公里,再从岔到山上的水泥硬化路上山,只见粉的、紫的、白的杜鹃花开满了山林,郁郁葱葱的松树林丝毫没有被破坏的痕迹,麻雀、喜鹊等小鸟在林间轻盈地飞舞,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景象……沿盘山公路往山上行驶9公里,经过一个大的转弯后,山坡上零散地分布着几户人家映入眼帘,这便是德钦县拖顶乡拖顶村上德通村民小组了。

3月24日农历二月初八,是拖顶乡傈僳族群众的传统节日“骇吉”节,不同于纳西族“三朵”节,拖顶乡傈僳族群众的“二月八”具有自己的特色。德钦县文联的扎西尼玛老师介绍说:“上德通村的傈僳族会讲藏话,二月八这天纳西族过的是‘三朵’节,而这里的傈僳族群众过 的是‘骇吉’节,叫法不一样过法也不一样,他们的民俗很有意思。”让记者忍不住跟随他们去一探究竟。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 ,这个只有27户人家的小小傈家山寨的新生活令人振奋。改革开放40年来,村里的生活环境和村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小节日意义不小

下午1时许,村里的党员活动室前的球场上已架起了一堆柴火,周围的松树枝上都挂着缩小版的哈达,村民说:“这些都是为晚上的活动准备的,每逢‘骇吉’节这天,除了下午的歌曲传唱以外,晚上的篝火晚会也会通宵进行。”而此时,村里不管男女都集中在固定的一户人家准备着过节的食物,洗菜、切菜、和面、煎饼……大家分工有序、通力合作,不一会儿,鲜香的烤土猪肉和煎饼便被端上桌来。

吃过午饭,村里的男人们纷纷穿着藏装来到聚集地,在桌上摆上些许瓜子糖果等等小吃,再放上青稞酒,便开始用藏语演唱叙事诗歌《茶马古道古歌》,年长的坐在最上方,再按照年龄依次排开。据老人们介绍,村里过“骇吉”节来源已久,可以理解为春天天气转暖了,村民们组织起来,一起踏青郊游,期间举办的传统活动,对于后辈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所以这个节日传承至今。

据村民小宝介绍,传唱的诗歌以雪域高原为中心,描述了茶和稻谷的来源,勾勒出茶马古道东起汉地,西至印度的路线,同时还歌唱本民族的历史,教育子孙后代要学习继承发扬老一辈艰苦朴素的品质,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由于以前的生活条件有限,识文断字的人很少,所以当地的傈僳族便通过传唱和舞蹈的方式,把自己的历史和想要教育后人的话以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至今,可以说是当地活着的傈僳族“史记”和“教育读本”。

夜晚8时左右,分散在各个角落的村民都聚集到党员活动室前的球场上,身着藏装的村民随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边唱边跳,直到第二天清晨太阳缓缓升起才休息。小宝告诉记者,此时人们唱跳的内容则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父亲、母亲等生活角色的传统责任,目的是教育人们要尊老爱幼、邻里间要互帮互助互爱。“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听到过去的声音,了解过去的生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小宝说。

小宝告诉记者,虽然这个村子只有27户人家,但因为居住分散,以前住得远的村民根本无法来参加活动,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经济条件的持续提高,上德通村民小组的传统节日比以前要隆重许多,整个村子几乎全家出动。

生活环境大变样

现在的上德通小组,水泥硬化路铺到村民家门口,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夜晚回家的路,每家每户都能喝到清澈的自来水,房屋不算高大但整洁明亮,厨房里以前架着三脚的火塘被干净节柴的铁皮火炉取代。放眼望去,家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各类家电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条件好的购买了轿车,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村民秀英拿出各色小吃和水果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和亲友,还为客人们切上一碗原生态的腌蔓菁丝,在饮食上既接受外来文化也保留着传统的习俗。秀英现在30多岁,对于小时候家里和村里的条件和环境还记忆犹新:“记得小时候家里连张像样的凳子都没有,一家人都是围着火塘席地而坐,每逢过年过节采来青松毛铺在地上,防止一年才买得起一套的新衣服被弄脏。当然这个习俗还有其他意义,一直传承至今。”只见秀英家的厨房里即使铺了强化地板,但在“骇吉”节这天仍然会在上面铺满绿色的松针,这是寄望着新的一年顺利圆满。 “在我小时候,进村的山路是羊肠小道,有条件到乡里购买米面等生活用品的时候,不管多重都只能背回来,很是辛苦。我们读书也要走上几公里山路。后来修了通村的土路,出行虽然方便了很多,但每逢雨天就泥泞不堪,去年通村的硬化路修好以后,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尴尬,出行方便多了。”秀英说。

除了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外,令秀英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饮用水。由于上德通小组地处半山腰上,坡度较大,从前缺水的现象经常发生。“以前没有条件,村民们只能从山上砍来树木做成水槽,把水从离村子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引到村子里来,再用较粗的树木制成大水桶储水,但每逢天干缺水的季节,储存的水很难维持整个村的人使用。那时候,有的村民甚至要从1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现在自来水管安装到了家里,用水很方便,而且水质也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喝着也放心。”秀英回忆道。

不仅如此,秀英家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我记事起,家里的就房子很小,冬天冷了一家人就挤在火塘边,卫生条件也很不好,”秀英边做介绍,边做着晚饭,炖鸡、炸鱼、炸腰果……各色的食材在秀英勤劳的手中逐渐变成飘香的美食,“前几年我家盖起了新房,现在除了一人住一间房外,还可以留出几间作为客房,房屋宽敞明亮,父母亲都很满足。”

即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当地人仍然遵从着以前的传统。“骇吉”节这天,家族里的小辈到长辈家拜年,也仍然只送一瓶青稞酒、一饼砖茶,亲朋好友到长辈家做客,同长辈拉拉家常,听听长辈对自己的劝解和教导,这样的节日少了些攀比、多了些真诚,一家人团聚的意义也显得愈发重要起来。

村民收入节节高

秀英还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前些年她有了一些本钱,于是在拖顶乡政府所在地开了一家饭店,生意还不错,她的弟弟小宝则在村里建的重楼基地帮忙,一年下来也有不错的收入。“近几年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我家一共3口人,一年下来各项惠民补助就有1万多块钱,村里人口多的人家补助更多。”小宝说。

近几年来,拖顶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白芸豆种植,拖顶村党总支书记阿娃告诉记者,老百姓种植玉米、洋芋等传统农作物,每公斤的卖价不会超过2元,而白芸豆的价格在8-10元/公斤,经济价值比玉米高出5-6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改良,白芸豆的产量和品质都在持续提高,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去年村里一农户种了20多亩白芸豆,光是白芸豆一项的收入就达5万多元,再加上惠民政策补助资金和种植少量中药材的收入,已然脱贫迈上了小康之路。”小宝说。

除了白芸豆外,村里每家每户都还种植了重楼、当归、桔梗等药材,每年或隔年都会从中获得收益。村里的百姓都在感叹:“现在政策这么好,今天这样好的生活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王靖萍)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