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时代强音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6-03 09:43:08

——香格里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 陈义 

一直以来,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实际,始终坚持把做好民族工作放在关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来抓,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落实“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工作理念,全市呈现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宗教有序、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

强化机制保障,着力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贯彻落实

香格里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政策导向,结合民族工作实际,先后出台了《香格里拉市深入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行动方案》等指导文件,从制度层面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夯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基础。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力量,不断夯实优化民族工作机构,全市11个乡镇配备专职民宗干事,各级民宗工作机构办公、培训等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构建了责任清晰明了、运转高效顺畅的市、乡、村、村民小组四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管理和选拔培养,目前全市共有市管干部781人,其中少数民族695人,占市管干部的88.99%。把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列入全市综合目标责任考核和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督查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全面加强示范市创建工作督查考核。

“让每个兄弟民族都过上好日子”,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三坝乡马家村民小组是彝族聚居村寨,大山包围,村民居住分散,住房简陋,自然环境制约着村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马家村民小组74户317名村民住进了新家,搬出了低矮、漏雨的木楞房,实现了几代人的新房梦。

75岁的罗尼龙说:“住进楼房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让我们搬迁住进好房子,路好走了,饮水方便了,生活充满了希望,感谢共产党!”这是香格里拉市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缩影。

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凝聚合力、补齐短板、强力攻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19年,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方针,深入推进沿江河谷、半山区、高原坝区三个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牦牛等高原特色产业,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巩固和新建种养殖基地83个,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6个,新增特色产业基地9.1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1.2万亩,大小牲畜存栏77.8万头(只)。充分发挥格咱工业园区和箐口特色产业片区的集聚效应,入园企业2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1亿元、营业收入29.5亿元。白水河二级电站、毛坡河一级电站建成试运行,兴隆河电站、新那格拉电站建设有序推进。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契机,松赞林、巴拉格宗5A景区创建稳步推进,哈木谷、汤堆、鼐思等乡村旅游新业态逐步发展,观景台、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推广“一部手机游云南”,加大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力度,291家酒店、294家餐饮点和24家旅行社纳入旅游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成功举办2019年端午赛马节暨中国旅游集团首届时光之礼香格里拉旅游文化节、香格里拉首届旅游发展论坛、巴拉格宗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了世界的香格里拉暨冬季旅游精品路线促销推介会,被评选为“中国旅游百强县市”。香格里拉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51.4万人次。物流、快递、电商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积极实施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市区到乡到村到户电网通达、村组道路通畅、乡村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通信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所有自然村均通有安全饮用水。大力实施清河、护水、净水、保水行动,落实河长制,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实施教育优先战略,重点开展学校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布局优化、优质教育规模扩大、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和营养改善计划等工作,投入4600万元实施教育项目16个,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全面落实十四年免费教育政策,初中毛入学率和小学入学率分别达112.39%和99.95%。强力实施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培训736人次,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419.8万元。民族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市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全部享受低保、五保兜底保障政策,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强化社会治理,着力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良好环境

香格里拉市把示范市创建同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结合“平安香格里拉”建设,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全力保障民族领域和谐稳定。

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以社区、村组为基础,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开展“地毯式”摸排登记,做到了少数民族流动暂住人口和流出人口底数清、情况明。

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创建命名“和谐寺观教堂”“平安宗教活动场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在饮食、节庆、婚嫁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保障清真食品安全,确保了全市民族宗教领域和顺稳定。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坚持实行重大节日、敏感节点等零报告制度。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始终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照什么问题”处置,做到思想不过激、态度不含糊、方向不走偏、方法不生硬、工作不放松,营造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