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进”浇开民族团结之花 同心唱响新时代奋进之歌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9-01 09:39:08

    天上的星星千万颗,迪庆民族团结之花犹如洒落高原的星星散发出耀眼星光。

    2019年5月23日,迪庆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迪庆州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活动实施方案》,“九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医院、进军营、进寺观教堂、进旅游景区。通过开展“九进”活动,努力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州级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机关”“示范学校”“示范乡镇”“示范医院”“示范军营”“示范寺观教堂”“示范旅游景区”等,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上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到2020年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覆盖、常态化。

    “九进”活动开展以来,全州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民族携手创建美好家园,筑牢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了各族群众感党恩、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唱响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曲曲颂歌。

    在社区,各民族手挽手和谐奋进;在校园,各民族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医院,不同民族间的医患大爱演绎着动人的团结旋律……             

    进机关——阳光执法守护公平正义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迪庆州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行使审判权,阳光执法服务群众,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推进了法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宣传深入群众,筑牢思想基础。2019年3月7日,迪庆中院的女法官们冒着大雪,来到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诺西村与妇女同胞一起欢度“三八”妇女节,并宣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关政策、农村常用法律知识,发放了扫黑除恶法律宣传手册。2019年5月28日,迪庆中院法官深入建塘镇、尼西乡居民家中宣讲法律法规、民族政策,将法律培训的课堂延伸至民族地区居民家中。这是迪庆中院“加强学习教育 ,筑牢思想基础”的举措之一。

    迪庆中院采取三项措施加强学习教育 ,筑牢思想基础。一是进一步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坚守红色法魂·筑牢雪域天平”专项活动,通过政治轮训、辅导宣讲、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等载体,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及相关会议精神、上级领导讲话等。二是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共居、共建、共乐”为主要内容,开设反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专题宣传栏。三是结合送法进村寨、送法进学校、送法进寺院等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2019年共发放相关材料400余份,接受教育人员1000余人次。

    保障群众权益,促进民族团结。2020年7月16日,全国人大代表、迪庆中院书记员李金莲利用网上立案自助服务终端机帮助本地藏族群众进行立案,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14年春节前夕,四川峨眉山商人与某寺僧人因香火承包经营合同产生纠纷。为防止案情恶化,迪庆中院民一庭及时承办该案件,庭长潘敏声督促委托认证机构对香火价格进行认证,连夜赶赴昆明取回认证报告,然后开庭审理,做好调解,促使当事双方达成协议,化解了涉案当事人的矛盾纠纷,促进了地方和谐稳定。

    迪庆中院树牢大局意识,立足审判执行工作职责,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人民法院五年工作规划并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提请人大审议通过。在工作中,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践,不断优化两个“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以满足群众司法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民事诉讼审判方式,积极开设巡回法庭,就地化解纠纷、减少群众诉累。

    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促进民族团结。迪庆中院以精准扶贫工作为载体,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的各项要求,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及法律法规,让好政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得以充分落实。同时,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院机关与挂钩村党总支结对共建。重点加大对挂钩村党员群众疫情防控、生态环境整治、“以购代扶”的帮扶力度,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杨洪程 )            

    进企业——蜡烛点灯一条心

    2019年4月10日,维西县伟宏农特产品开发公司 “脱贫增收奖”颁奖仪式在康普乡齐乐村花烈村民小组举行。该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里子玛获得一等奖。

    为激发建档立卡户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伟宏公司设“脱贫奖”,其中一等奖3000元、二等奖2000元、三等奖1000元。

    花烈村民小组建档立卡户雀保军加入合作社,与伟宏公司签订种植合同,2019年,种植了7亩木香、5亩桔梗,摘掉了贫困帽。他说:“明年我家争取拿到一等奖。”

    伟宏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李卫红说:“康普乡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多民族组成的深度贫困乡,我们公司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公司,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各民族兄弟要蜡烛点灯一条心,摘穷帽,奔小康。”

    康普乡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之一。近年来,伟宏公司依靠“五个一”机制、“四种扶贫模式”把民族兄弟的利益紧紧拴在一起,带动贫困户尤其是直过民族傈僳族走出了一条拔穷根、断穷路、有奔头的脱贫攻坚之路。

    “五个一”机制即创建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对接一个合作组织、打造一个优势品牌、致富一方农民。“四个一扶贫模式”即资金入股分红+奖补模式、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的收益模式、订单发展+保底价收购的扶贫模式、就业+产业扶持带动模式。

    新的精准扶贫机制激发了少数民族尤其是直过民族傈僳族群众脱贫攻坚的激情。像雀保军家一样,花烈村民小组41户贫困户实现从种苞谷到种植中药材、从一家一户小生产到加入合作社、从贫穷落后到脱贫摘帽的转变。今年,伟宏公司以“村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当归、木香、桔梗3081.2亩,覆盖康普乡966户农户。

    为激励合作社带领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伟宏公司与合作社、村“两委”签订三方协议,从中药材推广种植面积中,每亩计提100元,作为合作社管理费用,并从收购中药材中按照每公斤0.2元的标准计提村集体奖励资金,返给康普乡各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年7月1日,伟宏公司党支部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支部书记李卫红举着鲜艳的党旗,带领公司党员来到康普村江边村民小组傈僳族特困农民李志明家中捐助10000元现金。李志明紧紧握住李卫红的手泣不成声。李志明家有两个孩子,都患了脑瘫,一家人被病魔折磨得贫困潦倒。这些年来,李志明家一直得到伟宏公司党支部的帮助。

    “穿上一双白色胶鞋”曾经是李卫红少年时的梦想。因贫困,初中毕业的李卫红辍学了。2012年,李卫红创办了维西县卫红中药材农产品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发展成为云南省林业龙头企业、省科技型中小级企业、迪庆州民族团结示范企业。李卫红荣获“迪庆州劳动模范”、维西县“双带型”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杨洪程)                        

    进社区——打造和美白鹤山

    维西县保和镇白鹤山上,维西革命老区纪念碑高耸入云,记载着维西县光荣的革命历史。迈进新时代,白鹤山社区“两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抓实“一个保障四个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进程中,白鹤山社区汉族、藏族、傈僳族等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探索“一个保障四个基础”的创建思路,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的大好局面。

    抓实“一个保障”。即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实现创建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共产党员浦汝贤是白鹤山社区二道河居民小组长。他带领小组成员排查流动人口、出租房,掌握小组人员动态,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适时进行消毒。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制定村规民约并抓好落实;成立治安巡逻联防队,敏感节点和节假日在辖区内巡逻;组织二道河民族舞蹈队排练节目,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夯实“四个基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夯实共同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秦桂尧是一名退休教师,是白鹤山社区党总支委员、杆香村下组成员。她的家庭是一个由汉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组成的和谐家庭,又是一个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五好”家庭、示范家庭。秦桂尧说:“是共同的理想信念把我们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家庭团结在一起。”

    在白鹤山社区,像秦桂尧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近年来,白鹤山社区“两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积极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让各民族平等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全面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了文明新风尚。

    弘扬民族文化,夯实促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基础。赵凤启是白鹤山社区委员、杆香村下组村民小组长,是白鹤山社区“民族团结示范户”。2014年,赵凤启加入保和镇老年夕阳红剧团,什么事情都做朝前,竭力服务老人,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奉献力量。

    白鹤山社区充分发挥夕阳红剧团等民族民间团队的作用,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民族健身操、广场舞等活动,传承大词戏、阿尺木刮、藏族古典热巴等民族民间文化,加强了各族群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进了各民族群众间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各民族大团结。

    助力脱贫攻坚,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白鹤社区党总支与罗马村、永春村党总支建立联建制度,组建“红旗流动党校”和“红旗宣讲队”,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宣讲活动,利用社区优势资源,服务城乡融合发展。

    白鹤山社区党总支向罗马村捐赠了理发工具,请理发师教会村民小组长和妇女代表使用理发工具,确保村里因病因残无能力进城理发的人每月理一次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零距离服务各族群众,夯实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基础。白鹤山社区以发展社区经济、服务社区居民、维护社区稳定、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构建了一支政治坚定、思想统一、团结上进、维护稳定、带头致富、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居民小组工作队,及时了解社区各民族群众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做好社区管理各项工作,维护了社区稳定。                    (杨洪程)

    进乡镇——文化相通心相连

    奔子栏,藏语意为“公主起舞的乐园”,这里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境内有东竹林、塔巴林、玉仙等寺院,藏族锅庄舞、服饰、藏香、木制品享誉迪庆。同时,奔子栏是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搞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全镇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

    近年来,德钦县奔子栏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按照“核心是发展,重点是稳定,关键是创新”的民族工作要求,把协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同心共绘同心圆。奔子栏各族群众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扶贫感党恩、民族团结等内容写进奔子栏锅庄,在吟唱和舞蹈中奏响“各民族一家亲”主旋律。

    每年寒假、暑假,“云上乡愁书院”邀请民间艺人开展锅庄传习教学,免费向少年儿童教授藏族歌曲和锅庄舞蹈,在丰富青少年寒暑假生活的同时,传承了藏族传统锅庄文化。

    奔子栏镇通过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百村文艺汇演、物资文化交流会、“中国藏族锅庄舞文化之乡”奔子栏镇首届锅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心共谱发展曲。一江连接两省情,小康路上手牵手。在每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物资文化交流会上,仅一江之隔的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瓦卡镇的村民也来奔子栏摆摊参与物资交流会。毗邻两镇还举办篮球友谊赛、锅庄交流等文体活动,实现了跨省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奔子栏镇被誉为“木碗之乡”,木艺传承人鲁茸益西一直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木碗、糌粑盒等,并建起工厂。益西在自主创业的同时还热衷社会公益事业,所招收的学徒50%以上是轻度残疾人,带动了当地残疾人就业。益西家的藏房成为藏族民居博物馆,陈列展示有迪庆最大的糌粑盒、茶马古道收藏品和木碗等木制品。

      近年来,奔子栏镇始终抓牢发展、稳定、民生三件大事,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成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精心培育壮大葡萄、核桃、油橄榄、中药材、民族手工艺、乡村旅游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有效缓解了制约发展的“瓶颈”,拓宽了各民族脱贫致富增收渠道。

      该镇坚持把实施民生工程作为推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内容,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在2013年“8·28”“8·31”地震和2018年“11·03”金沙江上游堰塞湖泄洪等灾害面前,全镇各族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积极参与恢复重建,最大程度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就医就学难题,使他们进一步增强了重建家园的信心。                            (杨洪程

    进学校——筑牢学生民族团结的根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但有着共同的信仰;我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我们同属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每天,迪庆州民族中学高三年级的教室里响起学生朗朗诵读声,这是学校长期坚持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励志教育。

    迪庆州民族中学成立于1981年,2007年1月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一级完全中学,是迪庆州各民族学子成长的摇篮,更是迪庆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一块重要基石。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按照“面向边远地区、面向农村、面向少数民族”的招生原则,主要招收全州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农村户籍学生占招生总数的8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占招生总数的90%以上。学校积极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就读,搭建平台积极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交往。

    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52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3013人。学生来自全州29个乡(镇)188个村(居)民委员会,含汉、藏、傈僳、纳西、彝、白、普米等民族。

    学校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全面领导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并形成党支部负责、班主任组织实施、班级学生参与的工作格局。每个党小组联系一个班级,负责班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要求各支部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将每个班级民族团结活动小组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开设主题班会课,每周班主任组织上一次主题班会课,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料做成课件,采取讲理论、看视频、听歌曲、参加演讲、案例分析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到实处,筑牢学生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

    校园里,各民族教职工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民族关系,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共同进步,成为迪庆高原各民族大团结的一个典范。至2019年已有36届10000多名学生在学校里学业有成放飞理想,走向清华、北大、复旦、浙大、厦大、云大等高校,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人才。

     传承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学校充分利用重大节日、节庆节点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包括文艺表演、传唱民族歌曲、讲述民族民间故事、演讲比赛等,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传承好民族文化,学校成立了民族手工艺、民族餐饮、民族歌舞、民族语言等活动小组,聘请专家进校园讲授。聘请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藏族手工艺师、唐卡绘画师等进入校园培训学生,让学生学习藏文、纳西东巴文、民族刺绣等,实现了从热爱自身民族文化到关心其他民族文化、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举办传承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如祭孔、硬笔书法比赛、话剧表演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举办英语歌曲大赛、红歌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励志教育,引导学生胸怀远大。走进迪庆州民族中学,镌刻着“学博明理,德厚流光,璞诚志笃,鼎兴泽远”十六字校训的石碑格外醒目,教学楼大厅的墙上,张贴了历届高考优秀学生的照片、个人座右铭、寄语,学校建设了文化走廊,摘抄、张贴励志名人名言,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处处散发着正能量的环境中,用国学传统文化、成功人士的感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积极上进。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该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李晓翠)

    进医院——守护高原群众的健康

    在云南迪庆高原上,迪庆州藏医院犹如一朵雪莲花,在艰苦的环境里生根、发芽、绽放出无限的美丽。30多年来,一辈辈各族医护工作者像一颗颗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用大山的胸怀和高原的情感担当,成为高原各族群众健康守护者,共同推进医院发展,绽放团结花、结出发展果。

    团结和谐 推进医院发展

    向·初称江楚是迪庆有名的活佛和藏医专家,他5岁出家修行,8岁开始学藏医。经过刻苦学习和长期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藏医辨证论治、制药用药规范及愈后规范等理论和经验。先后出版了《藏医精要》《迪庆藏药》两本专著,并成功研制生产了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等56种名贵藏药,对迪庆州藏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传承弘扬云南藏医学,方便迪庆及周边地区百姓看病,在向·初称江楚等积极建议下,迪庆州藏医院应运而生。

    1987年州藏医院刚成立时,医护人员不足,医疗活动单一,除了藏医外治科和内科,其他科室设置很少,医院设备也不全。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发展,医院建成了集医疗、教学、藏药制剂、科研为一体的民族医院。2014年,经过积极创建申报和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迪庆州藏医院“二级甲等民族医院”称号。

    团结奋进 提高医疗技能

    小中甸和平村村民格茸木长期在高山牧场放牧,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入院经过药浴、针灸、内服藏药等治疗后,她变形的关节逐步恢复。

    目前医院有一批由各民族专家组成的骨干队伍,医院专家团队术业有专攻,在遇到疑难杂症、危重病例时大家发挥所长,共同提高医术,团结一心为病人做好服务。

    民族团结 促进就医环境和谐

    “拉姆,明天我们要给四川巴塘的一名病人做手术,你帮我们到手术室翻译一下。”在州藏医院,有一支民族语言志愿服务队,他们分散在临床各个科室,成为民族语言沟通的一座桥梁,时时处处为各族群众服务。

     长期以来,不同民族的领导、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了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全心全意维护团结、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大家遇到困难相互帮助、遇到问题共同解决,有效促进了医患关系、医护关系和谐。

     为方便少数民族患者就医,医院在大厅安排了少数民族护士导诊,既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咨询,还可以为需要帮助的少数民族患者进行各民族语言的沟通,保证了各族患者在医院沟通无障碍。

     医疗下乡 服务各族群众

     2018年,医院成立“医疗红旗服务队”,有32名队员。服务队每年开展10多次义诊服务,积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送医、送药、送爱心义诊活动,并为基层卫生员医护人员传授治疗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医疗红旗服务队”还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通过“医+医APP”实现资源下沉、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有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工作。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向藏医院医生提问咨询。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前提,作为服务群众的窗口部门,迪庆州藏医院始终致力于服务群众、维护团结稳定,不断提高服务各族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在迪庆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上做一个基石。                              (程志开)  

    进军营——“橄榄绿”是最美的风景

    武警云南总队迪庆支队驻守迪庆以来,全体官兵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听党指挥,勇担责任,播撒爱民惠民的红色种子,续写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用实际行动践行“爱边疆、爱民族”的铮铮誓言,“橄榄绿”成为滇西北高原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美风景线。先后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被云南省表彰和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云岭楷模”“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警寺共建” 真情服务僧众

    2014年4月20日,武警总部主要领导收到松赞林寺丹春用藏汉双语写的感恩信。他代表松赞林寺927名僧侣对武警迪庆支队安排官兵长期到寺院开展宣讲活动表示感谢,表示武警部队的官兵对僧侣们的帮助就像依拉草原上的牛羊一样多,对僧侣们关怀就像雪域高原的太阳一样温暖……字里行间抒发了对党、对武警官兵的感激之情、感谢之意。

    2014年以来,支队先后投入资金帮助松赞林寺援建卫生室,并常态组织医疗队到寺院开展义诊活动,为全寺僧侣建立健康档案,方便了周边群众及游客就医。出资帮助寺院修缮僧侣活动中心、军寺共建陈列室,在寺院重要活动时帮助维护秩序,派炊事班帮助做饭,帮助清理拉姆央措湖水草及垃圾,为寺院僧侣及周边群众排忧解难。

    3月,正是迪庆最冷的季节,官兵们不惧严寒,不顾水中淤泥发出的臭味,进入湖中清理垃圾,手和脸冻得通红。僧侣们看在眼里,自发为官兵送来热水和毛巾,并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端到官兵面前。前来游览的国内外游客看到此情此景,连连赞叹:“真想不到当地官兵和僧人关系这么融洽,不容易、了不起。”橄榄绿与僧袍红的和谐画面通过相机和手机传向了世界各地。

    危难时刻 “橄榄绿”是最暖的色彩

    他们是抗震战场上的突击队,

    他们是抗洪一线的铁军,

    他们是火灾一线的“敢死队”。

    2013年“8·28”“8·31”地震发生后,武警迪庆支队官兵连续奋战10个昼夜,营救被困群众27人、转移受灾群众1000余人,搭建帐篷5800平方米,排除各类险情50处,义务巡诊1800人次,为灾区群众捐款6万余元。

    2018年11月3日,金沙江上游堰塞湖泄洪洪峰过境迪庆时,武警迪庆支队抽调干部和士官组成党员突击队,站在了抢险救灾第一线。“看到他们,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踏实了。”香格里拉市上江乡士旺村马场二组村民孙占有说。

    洪水退去后,官兵立即分赴灾情严重村组,清理死亡牲畜、清除房屋淤泥、转移被洪水浸泡的粮食……力所能及帮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抗洪期间,武警迪庆支队官兵连续作战16天,转移群众1377户4386人,转移物资16000件(20余吨),转运牲畜300余头,搭建帐篷500余顶,清理淤泥70余吨,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在他们的帮助下受灾群众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2014年1月14日凌晨,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武警迪庆支队派出350余名救援官兵赶到火灾现场。为防止火情蔓延,在零下20多度的寒夜里,官兵们高喊口号,顶着呛鼻的浓烟一次次冲向火海,建立防火隔离带、抢运周边商铺贵重物资,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头发被烤焦,皮肤被刺破,可没有一个人退缩。

    在多场森林火灾扑救现场,武警迪庆支队官兵都未缺席,甚至有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军民鱼水情 道不完诉不尽

    “奶奶,您吃这个,这个是八宝馅的,要好吃一点。”战士刘晓龙边说边把剥好的粽子送到了奶奶嘴边。

    今年端午节前夕,武警迪庆支队官兵延续往年的习惯,带着节日的祝福早早来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们,并帮助打扫厨房院子和蒸粽子。

    今年儿童节前夕,武警迪庆支队官兵带着礼物来到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纳赤塘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兵情暖童心”活动。为孩子们送上书包、练习册、画本、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文体用品,同时结合疫情防控需要还带来了消毒液和口罩等防疫物资。

    支队坚持把“帮助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作为助学理念,积极筹措资金300多万元援建希望小学,开展爱心助学等活动,帮助孩子们实现求学梦。

    支队在助力扶贫方面也不含糊,5年来共协调上级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帮助129户424人实现了脱贫目标,人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加到8275元,贫困发生率从62.5%到实现全部脱贫。

    农忙季节,武警官兵到香格里拉城区周边,帮助村民挖洋芋、割青稞、收牧草;香格里拉市鑫淼乡村旅游文化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市芳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免费为官兵们送来了新鲜蔬菜,军民鱼水情谊深的感人故事在迪庆高原上讲不完、道不尽。               (程志开

    进寺观教堂——爱国爱教促和谐

    长期以来,噶丹·松赞林寺全体僧众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积极开展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成为迪庆宗教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示范楷模。

    加强教育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松赞林寺僧众及迪庆各族人民日益感受到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拥党爱国、民族团结信念更为坚定。松赞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以“千促”活动为契机,组织僧众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全寺僧侣和信教群众将传统的活体放生习俗转变为义务植树等文明礼佛活动。组织僧人在每日早课诵“东吉安达”经,祈祷国泰民安、中华民族一家亲。积极响应州委“出寺院、入故里、促和谐”的号召,寺院高僧大德为僧侣及信教群众普法讲经,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了良好的助推作用。组织活佛、高僧大德、寺院民管会成员、寺院僧众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学习活动,到红军长征博物馆、茶马古道博物馆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爱国爱教、持戒守法的意识,不断提高明辨是非、抵御渗透的能力,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寺院民管会、活佛、高僧大德的率先垂范下,全体教职人员自觉抵制境外分裂势力的渗透,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迪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宗教有序、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贡献,是寺院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走中国化道路的具体实践。

    担当社会责任 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噶丹·松赞林寺全体僧众除积极参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外,还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实践中。共计向地震、火灾、水灾等受灾地区捐款捐物价值87万余元。今年,寺院民管会代表松赞林寺全体僧众捐款100万元助力抗击新冠疫情;寺院僧众自发捐款15万余元,助力迪庆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寺院还长期在迪庆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创建示范寺院 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

    寺院以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各项标准为日常准则,积极引导全体僧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自觉参与政策法规、爱国主义等宣传教育活动,寺院内部教职人员友好相处,努力发挥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作用。

    松赞林寺民管会发挥示范作用,带领宗教界人士投身到爱国爱教主题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走中国化道路活动中来,引导各族信教群众和谐相处、团结一心,共同演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噶丹·松赞林寺先后获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藏传佛教和谐寺院创建活动先进寺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示范寺院”等荣誉称号。   (程志开

    进旅游景区——同心同向共谱发展曲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景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推进景区和谐稳定发展。

    同唱一首歌

    景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在景区合理设置宣传栏,将藏文化体验中心——卓玛拉康和土陶体验馆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载体,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景区各显眼位置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栏,并把每年5月定为公司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让“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整合宣传资源,在公众场所、人员密集区域,运用宣传片、宣传资料、文化墙、广告灯箱、旅游商品、媒体推介等载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搭载“一部手机游云南”APP,集中展示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声音、故事、图片、视频等,让游客切身感受迪庆民族文化多元特质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果。

    共谱发展曲

    景区在尊重各族群众的风俗习俗和宗教信仰,依法保障景区各族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直接带动景区周边500多名村民受益;通过到景区就业、承包零星建筑工程、到施工现场务工、为景区和游客提供其他旅游服务以及发展种植、养殖业向景区供应生态食材等方式,解决了景区周边毗邻农村30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及扶贫问题,帮助乡亲们共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景区还以反哺的形式,每年给予巴拉村村民70万元的反哺资金。村民从户均年收入千元水平飞跃至近十万元,开创了旅游致富的新路子。

    景区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在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景区向湖北灾区捐款人民币30万元,并为在卡点值守的工作人员送去米、肉、蔬菜等慰问品,向香格里拉市红十字会捐赠10000只口罩。

    同心护生态

    景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绿化摆到突出位置,努力使巴拉格宗景区成为山青水秀的最佳旅游胜地。今年初,景区紧抓疫情闭园时机,选植多样树种,对景区道路、沿河、裸露山体进行绿化及生态恢复建设,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打造更加美丽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环境。青山绿水常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文环境正在构成。               (杨洪程)

    

责任编辑:杨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