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网杯·永远跟党走】一心为党 坚守初心——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刘汉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30 10:08:29

香格里拉网讯(记者 李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每次选择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一步,我州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刘汉勋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他作出决定的那一刻起,就用一生来坚守对人民、对党的承诺,始终大公无私、以百姓为中心,让党员的身份熠熠生辉。

刘汉勋1918年出生于中甸县城(今香格里拉市)藏族土司家庭,他的父亲刘恩是当年中甸的土司。

刘汉勋高小毕业后,到丽江考中学时候落了第。这位“落榜生”是个心气很高的人,他一怒之下便和姑父马铸才去了印度,在“铸记”商号当小伙计。8年后,刘汉勋回到家乡,走上了跑茶马古道马帮生意的道路,成为一名“马锅头”,在此期间,刘汉勋结识了许多丽江商界的人物,尤其是鲍品良。

鲍品良是一位进步商人,在昆明经商时常去听民主爱国人士闻一多、吴晗的演讲,并接触了一些共产党员,受到进步思想的启发。鲍品良的言谈举止、进步思想对刘汉勋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刘汉勋抛弃从商道路,抱着为建设美好新社会的强烈愿望,丢掉优裕的生活,毅然投身革命,走上了人生道路的新征程。

“我父亲是商人,做事非常有原则,他认定的事,从来都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刘汉勋的儿子刘群说,“当年,父亲放弃从商,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他常说,只有跟随共产党才有出路,只有红军才是真正为人民的军队,一定要跟党走,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刘汉勋善于结交朋友,乐于助人,待人宽厚、诚实,在家乡尤其是在青壮年中有很高威望。1949年,刘汉勋四处奔走,与鲍品良、李烈三等人一手组建了威震敌胆的边纵七支队下属的“藏族骑兵队”,机智勇敢、英勇善战的骑兵队驰骋于滇西北各战场,成为一支威武的革命武装力量,为滇西北的解放事业建立了赫赫功勋。

1949年5月25日,刘汉勋经孙致和同志介绍,并在和万宝同志的监誓下宣誓入党,6月初受党组织的派遣回乡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回到中甸后,刘汉勋和其他同志根据迪庆的特点,以城镇为中心开展工作,组织和发动城区青壮年,聚集革命力量。

“当时,在国民党残余势力安排下,一些反动土司为了消灭中甸的革命力量,买通不法分子妄图杀害共产党员,并重金悬赏。其中赏金最高的就是我父亲,‘杀掉刘汉勋赏3000龙元(清末一种银元)’。但是这个阴谋很快被我父亲和其他革命同志知晓并粉碎”刘群说,“当时,有国民党武装、民团武装、土司武装等,在复杂的形势下开展革命工作,其难度可想而之,但是老一辈的这些党员为了边疆繁荣稳定,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再受战乱之苦,他们没有退缩,坚定地跟随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汉勋和地下党员进一步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壮大力量。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成立了何其昌为支部书记,刘汉勋为副书记的中甸县城党的临时支部,为和平解放中甸做好了准备。

195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2师125团进驻中甸,从此全县各族人民彻底得到解放。5月12日,中甸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刘汉勋担任民政科科长,9月随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去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庆祝大典,并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在之后的岁月里,刘汉勋干过公安、当过兵(正排级)、做过铁匠和泥瓦工,文革时期下放生产队。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不管自己的职务、工作如何变化,对自身始终严格要求,总认为这是党的工作需要,兢兢业业把工作做好。

“那年,我在生产队见到父亲,当时他清瘦黝黑,满脸倦容,身体大不如前。我求他回家去,但他执意不从,并对我说,‘要听党的话,不能离开这里,我是相信党的。儿子,只要听党话、跟党走,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父亲不但没有随我离开,而且一直教导和勉励我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刘群说,“如果给我父亲一生做个鉴定的话,那就是选择一次,坚守一生,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坚决服从党的分配,永远做无怨无悔的共产党员。”

1972年3月,刘汉勋因病逝世,终年54岁。他是藏族人民的代表和骄傲,他把自己一生全部无私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奉献给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和人民。

丰碑无语,灯塔有光。刘汉勋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诠释着“忠诚、担当”的共产党员本色,让无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感受到信念的无穷力量。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