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迪庆一日一播报】迪庆——党建引领产业兴旺 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和建芸 鲁茸追玛 发布时间:2023-09-05 08:57:47

初秋时节,走进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村民小组黑陶制作传承人陈德永老人家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雅致的藏房,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庭院里盛开的鲜花色彩缤纷,老人坐在黑陶制作间的操作台前,专注地制作着一个茶壶,旁边的展示柜里摆满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香炉、酥油灯等精美的黑陶制品。“过去靠人背马驮翻山越岭把黑陶运到外地销售,如今,坐在家里也能通过互联网把黑陶销往全国各地,村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陈德永老人开心地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迪庆州结合实际,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座座秀美的民居焕发新颜,一个个如画的乡村游人如织,一项项特色产业托起新的希望……

近年来,我州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做优做强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产业”的发展思路,打造产业集群,聚力推进乡村振兴。图为香格里拉市文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文博多吉正在饲喂西门塔尔牛,合作社位于该市金江镇,平均年产值达100万元。(和建芸 鲁茸追玛 摄)


乡村振兴正当时


四通八达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新居、生态宜居的村庄、红红火火的产业,一张张笑脸满溢幸福……近日,走进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一幅幅乡村振兴秀美画卷迎面而来。

“在党员的带头下,如今,我们汤堆村民小组70%的人家都在从事黑陶制作,年收入也从过去的几千元增加到了几万元,黑陶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该村民小组组长曹新民说。

“汤堆村黑陶年销售额约460万元,个体农户最高年生产销售额10万元左右,一般销售额2至3万元,最低销售额也有5000到6000元。如今,陶农户均年收入可达3万至5万元。”尼西乡汤满村党总支书记和泽清介绍。

今年66岁的陈德永是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他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给我们带来了商机。”据介绍,目前,陈德永家的黑陶体验馆每天都会有前来体验黑陶制作的游客。“我家新建的民宿也即将开业,到时候,可以满足游客吃、住、游、学‘一条龙’服务的需求了。”陈德永说。

近年来,尼西乡汤满村实行“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村企合作、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26.43万元。依托中国汤堆村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两大名片,推进乡村旅游小镇建设和国家级3A级景区建设,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将农民的“田间地头”变为“销售平台”,解决尼西汤满苹果、冬早马铃薯等销路,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2022年以来,国家科技特派团通过现场技术培训、微信、电话等方式提供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建立了6个桃新品种引种区,为汤满村特色农业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通过举办“情舞文化节”“藏昌节”“苹果采摘节”等农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民间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内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尼西乡汤满村的发展只是迪庆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迪庆高原的广袤大地上,党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已经渗透到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红色引擎”为美丽乡村建设凝聚起澎湃动能。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沉睡的资源被盘活,群众的力量再凝聚,一个个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幅幅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 探寻农民富裕“金钥匙”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近年来,迪庆州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做优做强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产业”的发展思路,打造产业集群,聚力推进乡村振兴。

近日,位于金江镇车轴村的香格里拉市文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百余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啃食着草料,合作社理事长文博多吉说:“除了合作社里养殖的100头公牛,我们还带动周边农户养殖了60多头,到时候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据介绍,合作社自2016年7月成立以来,按照“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运营发展肉牛产业,平均年产值达100万元。除了带动农户养殖肉牛,合作社还解决了周边农户的务工需求,最近两个多月以来,平均每天用工20余人,并给予每人每天120元的工资。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我们有信心发展好肉牛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文博多吉满怀信心地说。

近年来,维西县保和镇拉日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引进维西县傈荞农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维西国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双绑机制,对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双绑率”达100%。产业发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外出打工兼顾不了家里老人和小孩,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还可以把自己的土地托管给公司。在田间务工时,每天的务工费有100元,一年下来差不多有5000到6000元的收入。土地托管1亩每年也有1000元的收入。”拉日村村民虎顺山说。

拉日村自2021年起,整合土地资源,投入407万元资金,建立糯山药基地,带动周边拍底村民小组54户农户种植糯山药,户均增收0.5万元。

近年来,德钦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着力打造“一县一业”葡萄产业示范县,初步形成了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数字化、营销市场化的全链条产业。葡萄产业成为了当地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引进葡萄酒知名企业酩悦轩尼诗香格里拉(德钦)酒业有限公司和酩一葡萄种植(德钦)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转+基地工资”模式,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由企业开展规模化种植。公司直接与农户合作,以每亩2250元的租金租赁土地,全村87户农户参与,共租赁阿东村流转土地238.98亩,每年支付村民租金48.13万元。与此同时,公司还以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专业化种植设备、农药等方式带动周边121户农户参与葡萄种植。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旅游业是乡村地区极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近年来,伴随着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推进和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进乡村,走到田间,在农村住下来,玩起来,以观光乡村、体验乡村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正悄然兴起。

初秋时节,走进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古朴典雅的民居、幽静整洁的院落、争奇斗艳的绿植、平整宽阔的村道映入眼帘,所到之处,步步是景、处处是画,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们村现在到处干净整洁、花红柳绿,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好了,城里人更愿意到农村玩了,旅游也发展起来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跟着增加了。”村民娜妹介绍。

近年来,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立足镇域内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按照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村民变演员的发展思路,因势利导、放大优势,通过建设民宿,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创新相融合,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逐渐成为助推地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启别村民小组的慢来悦民宿依山而建,视野开阔,环境幽雅。这家民宿原本是村民和艳群的老宅,修葺一新后宾客盈门,“客人最多时一天有几十个人。”和艳群喜上眉梢。据介绍,自2022开业以来,慢来悦民宿年纯收入达30万元,年吸纳村民务工3000多人次,实现年人均增收3万元。同时,该民宿还帮助当地群众销售了价值80万元的蜂蜜、核桃油等农特产品。

“自从民宿开业,我就在这里做保洁,工作轻松,离家近,还可以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特别高兴。”村民和女士说。

近年来,启别村以“民宿+”为抓手,将民宿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起来,依托乡土文化底蕴和特色农业,使“民宿+”成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如今,伴随着民宿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与民宿相关的产业相互融合渗透,为村民带来了更多收益,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梦想。

“这里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很喜欢这种田园生活。”来自广东的张先生说。

民宿产业的发展,在潜移默化间不断改变着原先农村产业贫乏、人力资源流失、大量房屋空置、土地空闲荒芜的现状,如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开始向乡村聚集。和艳群说,希望整合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农业、人文、旅游、建筑等融合发展中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同时以自身为例,鼓励周边更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启别村在乡村旅游建设中,不断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以“公司+产业+农户+田园农庄”模式,开发生产具有竞争优势的农村产品和旅游消费产品,由党员带头引领广大群众直接参与受益。目前,启别村呈现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卫生不断优化、民宿建设特色鲜明、客源市场不断拓展的良好态势。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如今,迪庆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朝气蓬勃、风景正好,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邹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