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迪庆州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为生产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农民收入发展趋势主要特点:收入增速较快,但绝对值较低;收入来源多元化,但发展不均衡。2023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0088元增长到13447元,增长33.3%,同比增长9.3%,增速在全省16州市位列第3位,但绝对值在全省排名第15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14元。从收入来源来看,经营净收入占比为51.7%,转移净收入占比为26.9%,工资性收入占比为20.6%,而财产净收入占比仅为0.8%。由此可见,我州农村居民实现高质量增收的关键是持续稳步提高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二、影响农民高质量增收的因素 (一)产业转型质量不高,经营净收入短板明显 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制约农民经营净收入高质量增长的因素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短,对农业增收潜力的挖掘力度不足。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仍然呈“小散弱”趋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特色农产品多数处于原材料销售环节,农产品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有效拉动农民增收。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加之经营管理不到位、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难以形成完整、科学的产业结构,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农业现代化进程慢。“三产”融合层次较低,经营净收入来源单一。从纵向融合来看,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从横向来看,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生态等产业融合不足。农村金融基础薄弱,涉农金融支撑力度不够,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近年来,迪庆州就业规模有所增长,但是总体就业率仅为1.9%。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州内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少,全州二、三产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7.9%、67.52%,就业人数绝对值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增收成效不够明显,迪庆州大部分劳动力文化基础薄弱,经过培训后也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企业所需技能人才要求。由于劳动力普遍存在安于现状、故土难离的意识,主动就业、转移就业的意识不强,因而省外转移就业难度较大。迪庆州产业结构单一,州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缺乏集约化产业链,本地就业压力较大。 (三)农村资产闲置,财产性收入增收机制不完善 迪庆州农村资源资产大量闲置难以盘活,农民承包的耕地、山林、水面和农房利用粗放,闲置浪费严重,村集体资源资产同样大量闲置,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低,增长滞缓,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因迪庆州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方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基础条件弱,发展受客观因素限制较多,集体经济谋划同市场发展需求有所脱节,集体经济给农民的收益分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四)转移净收入扶贫减贫效果发挥不明显 2020年至2023年,全州农民转移净收入从2729元增长至3618元,同期增长1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08元。转移净收入高质量增长面临兜底保障资金相对高于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低收入人群对保障性资金依赖较高,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在开展农事生产中的减贫作用发挥不明显,金融类支持政策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 三、促进农民高质量增收的对策 (一)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稳步提升经营净收入 “特色+全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纵向上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提升农产品经济价值;横向上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不断丰富业态形式和产业主体,实现乡村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挖掘农产品多重价值。 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群众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养殖业和庭院经济,把加工产业链留在农村,拓宽农民本地就业渠道。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探索发展育种、特色产品种植、养殖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经营净收入水平。 (二)实施就业扩容,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劳动力数据库,持续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借助东西部劳务协作及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全力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工资追讨等服务,最大程度确保工资性收入稳定。 持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载体,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挖掘用工需求,扩大就业规模,确保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特别是要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为重点,统筹重点项目、产业园区、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等,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逐步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工技能培训形式,征集群众培训意愿,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技能培养体系,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和竞争力。按需设置种植、养殖、家政服务、养老护理、餐厅服务等职业课程,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真正让“小学徒”变身“大工匠”。 (三)盘活农村资产,着力提高财产净收入 盘活资产。以文旅康养为牵引,推广“三个三分之一”股权分红等经验,引导农民将土地、林地、农房等闲置资源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发展乡村旅游、非遗文化传承为契机,引进资本开发建设民宿、乡村游乐园区、农产品加工厂等,构建一批多业态、多形态的乡村旅游经济带,让农民获益增收。 盘活资源。全覆盖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发证,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性改革,激活农村产权,扎实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 盘活资金。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农民将闲置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村集体经济,按照入股比例提取分红,实现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提高农民财产净收入。 (四)强化政策支持,全力保障转移性收入 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足额及时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退耕还林政策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按时发放低保金、养老金、困境儿童补助、残疾补贴等资金,定期开展“一卡通”资金兑付监管。突出农村低收入群体帮扶,落实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等政策,增强农民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用好本级激励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效定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及时兑现奖补资金,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对优势种植、养殖大户的培育力度。 用活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建立迪庆州绿色企业库,对入库企业给予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优惠支持。同时,设立乡村振兴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及优势特色农业产品保险保障范围和规模,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作者:州政府研究室 和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