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县的群山之间,一片片翠绿的咖啡林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近年来,云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咖啡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让漫山遍野的咖啡树成为山区群众的“摇钱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时下,走进栗树乡澜沧江畔的忙蚌村,目光所及皆是生机。山坡上、村寨旁、道路边,层层叠叠的咖啡树枝繁叶茂,成串的青绿色幼果缀满枝头,像一串串翡翠珠子预示着丰收的希望。洼子组种植大户李国园正忙着给咖啡树修枝施肥,谈及收成,他难掩喜悦:“我家20多亩咖啡地,去年纯赚26万元!现在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收购价也稳中有升,再忙再累都值得。” 作为栗树乡咖啡种植的核心村,忙蚌村的蜕变始于2011年。村“两委”锚定“一村一品”发展路径,把咖啡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全村 228 户农户种植了 3000多亩咖啡,2024年采收面积达2500亩,总产值突破1600万元,户均收入7到8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武才算起增收账,脸上满是自豪,“其中5户年收入超20万元,40多户年收入超10万元,咖啡真正成了‘致富密码’。” 从一村一寨到全县布局,云县咖啡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全县有4.047万亩咖啡园,分布在栗树、幸福、爱华等10个乡镇的54个行政村,惠及1.08万户农户。其中栗树乡以1.5万多亩的种植面积占据全县三分之一份额,覆盖16个行政村2900余户,2024年1.2万亩投产园收获鲜果6000多吨,产值达50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咖啡之乡”。 如今的云县,正朝着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奔跑。栗树乡正构建“公司+合作社+村级辅导员+咖农”的联动模式,聚焦“延链、补链、强链”下功夫。通过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让咖啡豆从初级原料变身特色产品;通过品牌建设拓宽市场,让“云县咖啡”香飘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