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绽芳华·劳动谱华章之教育“守山人”祝立娜:用微光点亮深山孩子的求学路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1 15:23:23

耐心辅导学生。 (梁河县总工会 供图)

∗德宏融媒记者   段秋娟∗

在德宏州梁河县平山乡,云雾缭绕的群山中,平山中学的灯光总是亮得早、熄得晚。祝立娜是这所寄宿制学校里的一名老师,从进入学校那一天起,她便将自己的教学步伐紧紧契合了这亮灯熄灯的节拍。

教学的困境和提升的破局

初到平山中学,祝立娜接手的班级英语成绩位列全县倒数。

山区教育太难,学校硬件设施简陋,英语教学缺乏多媒体、外教等资源支持,加上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超60%,家庭辅导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困难重重,不少学生甚至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面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学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祝立娜丝毫没有退缩。为了打破山区教育的困境,祝立娜一边教学,一边总结,开创了“分层教学+情感教育”双轨并行的教学方式。通过“三层八组”动态教学模式,结合日常学习测试、课堂观察,将学生科学地分为A(拔尖)、B(中等)、C(基础薄弱)三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她又制定了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作业和评价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强化个体成长激励。班里的尹同学起初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成绩也一直不理想,设置分层教学后,他从最基础的音标学起,通过趣味记忆卡片和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成绩从40分提升至90分(满分120分),后考入县高中。

同时,为了促进写作学习,祝立娜以小组为单位,开设了“任务闯关”“小组擂台”等趣味教学活动,孩子们学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明显增强。班里的孩子说:“祝老师的英语课特别有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个班级中考英语平均分在全县排名提高了十多名,多名学生在梁河县英语竞赛中获奖。

“三分”的家和完整的校园

祝立娜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家四口的合影,照片里她、丈夫和两个孩子和乐融融。只是这样的温馨常常存在于照片里,现实中他们常年分处三地:丈夫在腾冲乡镇小学任教,大女儿在另一个镇里读初中,小女儿跟着父亲,而她则坚守在平山中学。

作为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英语老师,祝立娜的日程十分繁忙。她每周日晚上到校,周五下午才能回家,早上陪学生早读,白天上课,晚上查完宿舍后要备课到深夜,其间还要处理学生的各种突发状况,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2019年的一天晚上,正在备课的祝立娜接到电话,一名姓邵的男学生昏迷了。她顾不上拿伞,一边和孩子家人联系,一边顶着大雨就往男生宿舍跑。到了宿舍眼看情况紧急,男学生父母因各种困难无法赶到学校,她当即决定,先把孩子送到卫生院。泼天的雨、黑漆漆的山路,靠着昏暗的车灯,她逼自己一定要镇定,一定要注意安全。到了卫生院,医生做了紧急处理。凌晨1点多,看见男学生悠悠转醒,她这才松了口气。

有一次,小女儿在电话里哭着问她:“妈妈,你是不是更喜欢山里的哥哥姐姐?”祝立娜握着听筒说不出话。挂掉电话后,她走到操场,望着宿舍楼的点点灯光,她告诉自己:“我或许不是完美的母亲,但不能辜负这些孩子。”

她把对孩子的愧疚转化成了对学生更细致的关怀。她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会自费买蛋糕在班会课上为他们庆祝;发现有女生因父母离异而自残,她每天陪对方聊天;她采用“隐形资助”的方式,以奖励的形式发放学习用品;她每月开展“家校夜话”,通过电话或微信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祝立娜对学生说:“大山挡不住翅膀。”在她的关爱和引导下,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感恩。

“双线”的传承和“碎片”的教研

“乡村教育就像接力赛。”如今身兼副校长、七年级年级组长、班主任等数职的“老教师”祝立娜,面对山区教师培训机会少的问题,积极打造“双线融合”教师成长链,利用“智慧中小学”“一师一优课”等平台,自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她发起“青蓝工作坊”,与2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她定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同时,她还通过腾讯会议及网络直播,与重点中学教师开展“云端教研”,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为山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胡老师,你班上那个不爱发言的女生,下次分组让她当‘小老师’试试?”晚餐时,祝立娜夹起一筷子青菜,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这样的对话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因为全员住校,从晚饭后到熄灯前的碎片时间,成了天然的“教研场”。这种“聊天式”传帮带,让平山中学的教学经验得以无缝传递,年轻教师在一次次饭后闲聊中逐渐变得从容;那些关于分层教学的细节、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在宿舍楼道的偶遇、办公室的茶歇间,悄悄融进了新老师的教学实践里。

同事们都说:“祝老师的心是海绵做的,吸收了所有困难,挤出的全是温柔。”祝立娜把近15年的时光,都酿成了滋养山区学子的养分。她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既当好了学生的“引路人”,也成了年轻教师的“摆渡人”,让教育的微光在边疆群山中生生不息。2024年9月,她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25年6月,又入选“云南省最美教师”。她说:“大山深处的乡村里,不能没有老师!”



责任编辑:邹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