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晨曦中的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2 11:31:49

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 (梁河县委党校供图)

∗周德旭∗

八月的梁河,晨光熹微。悠扬的鸟鸣如丝线般缠绕着凤凰花的芬芳,轻轻拂过党校教学楼旁青瓦白墙的静默。我凭窗而立,目光越过球场,凝望着那座在薄雾中渐渐苏醒的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大盈江面的晨霭正悄然退去,第一缕金辉如天工执笔,温柔地勾勒着纪念馆的轮廓。我怀揣着无言的敬仰,步入这被岁月深情雕琢的殿堂,只为在静默的文物前,聆听历史的低语,揭开“和平”二字那沉甸甸的、带着体温的谜底。

馆内,一件件承载着“和平誓言”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展柜中,一领陈旧的蓑衣,仿佛还沾着旧时的风雨寒霜。它曾裹护着中共梁河特委党员罗自刚在五人筹备小组(支前筹备会)的艰难岁月里,披荆斩棘,为远征军搜集敌情、筹备粮饷。蓑衣的每一根棕丝,都浸透着信念的坚韧。不远处,一盏马腿灯静静伫立,灯罩蒙尘,却依稀可辨当年光晕。它曾照亮罗自伟担任滇缅公路木康段天宝民工队中队长时的无数寒夜,那微弱却执着的火苗,是他们心中不灭的希望星芒。

指尖轻触冰凉的展柜玻璃,历史的脉搏仿佛穿透时空,带着一种令人心颤的温热,直抵心间。耳畔,恍然响起老党员穿越时空的箴言,字字千钧:“你们今日能安坐于红色书吧,悠然品读;能在田埂上放歌,享受安宁,可知七十余年前,特委党员们食不果腹,衣难蔽体?冬日裹油布御寒,夏日与蚊蝇为伴,然心中信念之火熊熊,坚信光明必将刺破长夜,中国人民终将胜利!”这声音,是穿透岁月的号角,激荡着我的灵魂。

阳光穿过古老的木格窗棂,慷慨地洒在蓑衣与马灯上,为这些沉默的证物镀上一层神圣的金辉。此刻,我豁然洞明:原来“和平”二字,从来不是上苍的恩赐,而是有人以冻裂的指骨刻写传单,以磨破的双肩传递密信,以青春的热血浇灌家园。他们将“和平”,如同“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般,一凿一刻,镌刻于每一寸山河,每一缕麻布之上,使之化为不朽的星辰,永恒地照亮后人前行的幽径。

行至人物墙前,李根源先生那凝固的英姿仿佛瞬间鲜活。我仿佛听见他慷慨的呐喊,如惊雷穿越时空壁垒,在心头炸响:“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呐喊,是激昂的战鼓,催动着送粮、送药、护路、修桥的洪流,军民一心,血肉筑城,只为守护脚下这片世代生息的土地,让和平的阳光永驻家园。

微风过处,馆外树叶沙沙,宛如历史的絮语在低回。五楼教室里,抗美援朝老兵宾元寿正在为进修班学员讲述抗美援朝的壮烈史诗,白发与激情辉映,话语如金石掷地,令人血脉偾张。此情此景,让人思绪如潮:阿昌族志愿者在疫情阴霾中递送热粥的身影,是寒夜里的暖阳;民警于暴雨激流中背负老人归家的脊梁,是风雨中的砥柱;还有爷爷临终前的警世之言,如洪钟大吕,至今回荡:“和平,非无战事,乃有人枕戈待旦;幸福,非从天降,乃有人负重前行,初心如磐!”……原来,“守”字诀,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熄的灯塔。

远征军守护的是“寸寸河山寸寸金”,特委人坚守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解放,老民兵铭记的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初心。而今日,我们所守护的,正是这由无数牺牲与奉献熔铸而成的“岁月静好”。辞别之际,我回望门楣上“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几个大字,心中敬意如潮,感慨万千。风送“八一”歌声,《强军战歌》的旋律激越铿锵,那是前行的号令,是不忘初心的回响,是守护和平的永恒誓言。

街头巷尾,暖意正浓。医院窗口,“军人军属优先”的标识是无声的敬意;超市专柜,打折的米面粮油是朴素的关怀;理发店外,“现役军人免费”的招牌,是拂面的春风。这些细微处的暖流,汇聚成对“最可爱的人”最深的尊崇,让和平的阳光,更添一分人间烟火的温度与明亮。

生于斯,长于斯,我深感梁河之幸,更深知新中国之强。这强大,在八月的晨光里,显得格外厚重而温暖。它不仅是钢铁长城,更是熔铸于血脉的民族精魂——是有人在幽暗岩洞刻下“解放”的星火,有人在莽莽边陲播撒草果的绿意,有人在明亮教室描绘“我心中的解放军”……亿万颗心,亿万双手,共同托举起这巍巍中华,让和平的旗帜永远高扬!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