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东旺乡卫生院副院长张国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发动汽车准备回家。车轮在盘山公路上前行,夕阳的余晖逐渐被百丈高的山崖遮蔽,张国华回到家中时,峡谷已经完全被黑暗笼罩,只见两岸的村子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无数个这样的夜晚,伴随东旺乡卫生院的每一位医务人员守护着群众的生命与健康。 “我们卫生院没有固定的边界,整个东旺乡都是我们的诊室。”东旺乡卫生院院长知诗定基说。东旺乡地处滇川交界的横断山脉,植被稀少且地形复杂,是香格里拉市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镇。全乡共有570余位高血压老人,每个季度,医务人员都会跋山涉水开展随访。 东旺乡卫生院的救护车正在前往村里出诊 贡秋次仁 摄 今年4月的一个深夜,新联村色从村民小组的93岁老人木玛身体突发不适,因年迈体弱无法前往东旺乡卫生院就医。值班医生立即出动,半小时就赶到木玛老人家,并驻扎在此对老人进行了3天的精心治疗。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转后,值班医生才放心地返回。 每年5月“虫草季”,为服务好上山采挖虫草的群众,香格里拉市整合医疗资源,建起医疗保障帐篷,东旺乡卫生院主动担当,与其他医护人员一道驻守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山草甸。“虫草山上,我们既是医生,也是亲人。”知诗定基说,“高山空气稀薄,但医疗服务温度不减。” “送医送药送政策,是我们卫生院的传统。”东旺乡卫生院医生张明华说。1996年他成为医生时,东旺乡的很多地方都还没通公路,卫生院的医生需要背着十多公斤重的药箱徒步出诊。“要前往新联村的色从村民小组和吉利村民小组开展下乡走访,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徒步。”张明华回忆说,“光是路程就需耗费3天,出诊一趟基本上需要整整5天。”尽管山路崎岖难行,但张明华与他的同事们依然坚持着送医、送药、送政策到群众身边。 新联村色从村民小组的68岁老人中用见证了东旺乡卫生院的变迁:“以前医生们来村里看病,全靠两条腿走,过河的时候还得挽着裤脚蹚水。”老人欣慰地说,“现在不一样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医生来看病,半小时就能到。” 色从村民小组 贡秋次仁 摄 虽然东旺乡已实现“组组通公路”,可受特殊地理与气候环境影响,塌方、落石、泥石流仍会毫无预警地阻断进村通路。一旦遇上这类险情,医务人员不得不背起药箱,徒步穿越险峻的山路前去救治患者。不久前,跃进村白美村民小组的一名孩子不慎从三楼坠落,东旺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呼啸而至,不到3小时就将孩子送到迪庆藏族自治州医院;今年3月,85岁老人阿龙七林突发疾病,乡卫生院争分夺秒,2个半小时就把老人送达迪庆州医院手术室。 在东旺乡卫生院的中藏医室里,草药清香弥漫。毕业于云南省中医药大学的品初拉姆入职不久,正在为一位老人把脉;身旁的七林央宗医生熟练地用藏医火针疗法为患者诊疗。“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相结合,让我们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品初拉姆说。 东旺乡卫生院只有25个医务工作人员和10张床位,但今年住院人数已达82人次。每年,卫生院都会组织一次大规模集体下乡送医活动,医务人员分3组深入全乡义诊。医生们还会为村民进行免费体检,每季度随访高血压、老年人、糖尿病等重点人群。2025年,东旺乡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8%,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健康守门人”。 夜幕中,东旺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们还在忙碌,整理健康档案,准备次日下乡的药品器材,核对随访名单,为6500多名群众擎起一盏生命之灯。 记者手记 在滇川交界的高寒深山,东旺乡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们用双肩扛起药箱、用脚步丈量生命。他们穿越塌方与风雪,将“流动诊所”开到雪山之巅、虫草山麓。从徒步出诊到“半小时医疗圈”,变的是路途,不变的是守护。25名医务工作者是疾病的救治者,更是生命的守望者,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医术,托起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无论山多高、路多远,东旺乡卫生院医务人员始终用日日不断的守望,让生命之光在雪线之上生生不息,也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诺在深山峡谷里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