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印象·青春正当时】送考进山乡 服务暖人心——记州公安局车辆管理所摩托车驾驶证送考下乡“扎西”小分队队长格茸定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黄晓丽 发布时间:2025-09-22 15:43:55

“送考的交警们来啦!”

8月的香格里拉正值雨季,香格里拉市格咱乡纳格拉村的活动室里挤满了人。听到声音,村民们用期盼的目光望向村口,只见几个身穿警服的身影肩扛设备、手拎材料、满身泥水,焦急地向活动室赶来。原来,州公安局车辆管理所摩托车驾驶证送考下乡“扎西”小分队在前往纳格拉村开展送考服务途中突遇山体滑坡,车辆无法通行,于是他们扛着考试设备和材料,徒步5公里山路准时到达目的地。

“我们不能让群众白等。”小分队队长格茸定主说。

这是2024年8月迪庆州公安局车辆管理所摩托车驾驶证送考下乡“扎西”小分队送考下乡的寻常一幕。作为小分队队长,格茸定主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突发状况。参加工作10年来,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脚踏家乡热土、心中装满群众,用诚诚恳恳的办事态度、脚踏实地的干事热情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送考下乡为群众省下千元费用

“我们村离县城280多公里,去考摩托车证要跑好几趟,光路费、生活费就要花上千元。”2023年11月,在格咱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时,村民老张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格茸定主。

“我出生在农村,深知农村山路崎岖狭窄,出于入门快、便利性的考虑,群众出行主要依赖摩托车,大部分牧民出入牧场也靠骑摩托车。但无证驾驶现象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突出。”格茸定主说。

回到城区后,摩托车驾驶证考试难、路途远、成本高、老百姓需求大等实际问题一直萦绕在格茸定主心头,“为什么不能把考试送到群众家门口呢?”格茸定主萌生了改变传统服务模式的想法。于是,他带领民、辅警深入一线调研,走访群众500余人,收集整理意见建议200余条。2024年4月,迪庆州公安局车辆管理所摩托车驾驶证送考下乡“扎西”小分队成立,格茸定主任队长,他多方对接,将报名、体检、培训、考试等环节全部整合到乡镇和村组集中办理,并研发出摩托车签到照相体检系统,创新推出以乡为面、以村为线、以组为点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极大地简化了流程,缩短了办理时间,也大大方便了群众。

小分队根据偏远乡镇、村的需求,不定期开展送考下乡活动。同时,他们还加强对维西县公安局交管大队车管所及德钦县公安局交管大队车管所的工作指导培训,将送考模式在全州范围内推行,为群众提供便利。

向下再向下将服务链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在送考过程中,格茸定主注意到一个特殊群体——留守老人。

格咱乡纳格拉村的扎大爷独自生活,由于居住地较为偏远,多年来一直没有考取摩托车驾驶证。格茸定主得知后,专门安排车辆接送他,帮助他顺利通过考试。拿到证后,扎大爷竖起大拇指用藏语激动地说:“‘扎西’队长真是个贴心人,是人民的好警察!”

“有些独自居住的留守老人,即使考场设在乡镇,他们仍然难以参加考试。”格茸定主说。于是,他主动与村委会联系,对符合考取摩托车驾驶证的留守老人,提供上门接送服务。

就这样,利用乡镇广场、村组活动室等场地,他将摩托车驾照的考场从城区搬到了乡镇,从乡镇搬进了村组。“我们多走几步,群众就少走几步,也少一些安全隐患。”格茸定主说。

同时,每到一处,他们不仅组织考试,还加强宣传培训,通过现场叮嘱、发放宣传单、大喇叭宣讲、普通话和民族语双语讲解等形式,加强各类车辆驾驶安全常识、交通法规、常见交通违法行为、反诈等内容的宣传,提高群众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成为流动的政策宣讲队。

十年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

送考只是开始,更大的工作量还在后面。每次考试结束后,格茸定主和同事们需要回到单位整理所有参考人员的档案材料,完成成绩录入、制证归档等工作。“报名人数规模较大时,一次需要对上千份成绩进行录入、归档,我们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后续工作,力争在两个月内让群众拿到驾照。”格茸定主表示。

在他的推动下,摩托车下乡送考从一项临时便民举措逐步发展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该服务已覆盖全州29个乡镇,累计组织送考86场次,服务群众5.3万人次,帮助5000余名群众考取摩托车驾驶证。

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变化,全州摩托车持证率从5.5%提升至23%,涉摩交通事故总数下降12%。更重要的是,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法治观念在高原生根发芽。

十年从警路,一颗为民心。格茸定主还奋战在迪庆州交管科技信息化工作阵地,参与公安部112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推广,顺利完成了机动车登记、驾驶证考试业务等数据和应用的迁移,确保了各项业务平稳过渡,全面提升全州公安交管部门便民服务能力、水平。因工作成绩突出,格茸定主被云南省公安厅记个人二等功1次。

“群众的需要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格茸定主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公安交警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广大群众心中可信赖、可依靠的“扎西”队长。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