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的梯田上,彭灿华带着法庭工作人员,行驶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他们来到安南村变洛村民小组,坐在彝家人的火塘边,召集村民进行普法宣传。26年来,三坝法庭庭长彭灿华扎根基层,用质朴的情怀、奉献的精神、守望着乡土法律的公正。 用脚步丈量为民情怀 从小出生在农村的彭灿华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情怀,他明白,“越是在落后的地方越需要法律的阳光。”从1999年到基层工作起,他始终像一粒种子,把自己深深地根植于金江、三坝法庭,足迹遍及辖区的村村落落、山山水水,在彝族群众的火塘边、纳西族群众的院落里,他是群众信赖的“贴心人”,用心践行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彭灿华常对同事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法庭工作的26年里,他始终把法庭当作自己的家,带领干警从打扫卫生、美化环境做起,还自费购置一些绿植,把法庭打造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彭灿华说:“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为此他书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温情的司法故事。 在办理一起人身损害案件时,由于原告和被告家庭都很困难,被告无力履行赔偿责任,他毅然捐出自己一个月工资,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辖区内一名残疾人遭遇交通事故,肇事者逃逸,为救治残疾人,彭灿华又捐款2200元…… 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始终站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解决群众最急、最难、最愁的问题,诠释着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派出法庭处理的多是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小案,但在彭灿华看来,这些小案件背后关系着大民生,用心办好每一个小案,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司法温暖。 三坝乡白地村吾树湾村民小组村民杨继光向某个工程队售卖了沙石,工程结束后,沙石款一直被拖欠,多次讨要无果,只好找法庭上诉。彭灿华多次与工程老板协商,杨继光的钱终于被追回。他握着彭彭灿华的手,激动地说:“你是我们群众的好法官,一心为民办实事。” 作为派出法庭的庭长,彭灿华始终奋战在审判一线,扎根基层,情系百姓,履行着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事人,为他们排忧解难。 创新方式提升司法温度 彭灿华深知,“坐堂问案”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有效解决社会的矛盾纠纷。因此,他决心探索一条更契合区域特点的矛盾纠纷化解之路。三坝乡法庭辖区,属于宗教多元、多民族杂居的特殊地域,如何化解矛盾,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彭灿华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面对日益复杂的矛盾纠纷以及辖区民众对“打官司” 的传统忌讳,彭灿华采取了加强息诉指导、倡导无讼理念、强化庭前调解职能的策略。对于前来法庭要求立案解决纠纷的当事人,他首先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并对案件进行诉讼风险评估,为当事人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引导当事人息诉止争。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当地近三分之一的矛盾纠纷在息诉指导阶段得到化解,从源头有效减少了诉讼增量。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他在开庭前再次组织当事人调解。他深知农村是熟人社会,按部就班的庭审反而不利于矛盾解决。因此,他将工作流程从先立案、再庭审、后调解,转变为先息诉指导、后立案,先调解、后庭审。他的这一创新模式是成功的,他所负责辖区案件的庭前调解率高达95%以上,家事案件调解率更是达到99%以上。 以往法院给当地百姓的印象往往是威严、不近人情的地方。当事人来到法庭都存在畏惧、紧张心理。为了打消当事人的顾虑,彭灿华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尽量让审判、调解见温暖。在工作之余,他时常带领干警走访辖区民众,关注民生,并向民间知名人士学习解决矛盾纠纷的经验和方法,赢得了当地群众赞许。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司法注入“源头活水” 彭灿华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化解矛盾纠纷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价值。他常常研读四书五经,从中汲取古人的司法智慧,如“明德慎罚”“无讼”“和为贵”等理念,并将其与现代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调解、审判和执行过程中,强调以道德教化来促进社会和谐。 彭灿华还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他向辖区民众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情感共鸣,让当事人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极大地推动了矛盾纠纷的化解。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先后荣获全省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优秀党员政法干警、云南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迪庆州首届最美雪域法官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