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里,校长江初多年来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内涵,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 理念先行 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江初自2019年调任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以来,始终牢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将其融入办学理念和日常管理。他要求全体教师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他牵头制定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长期规划,确保工作有方向、有步骤、有成效,用坚守与创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绚丽绽放。 文化浸润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走进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走廊里布置着师生共同制作的民族风情主题墙报;图书角中,增添了大量反映各民族文化的绘本……处处洋溢着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为了让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学校打造了“民族文化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馆”,展示各民族的服饰、乐器、非遗手工艺品,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组建民族团结教育教研组,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堂;编写《家乡的民族故事》等校本教材,让学生在课本里读懂各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与周边学校结成民族团结共建校,开展“手拉手”研学活动;创新开展以每天一次民族团结小故事分享、每周一节民族文化体验课、每月一次跨民族小组实践、每学期一场民族知识竞赛、每年一届民族文化艺术节为内容的“五个一”主题活动,这些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爱帮扶 传递民族团结之情 走进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学,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暖,每个民族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幸福地成长。 学校887名学生中,有8个民族,其中12%是留守儿童或家庭困难学生。江初说:“多民族的校园,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他牵头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带头结对帮扶一名彝族学生,不仅给他辅导功课,还照顾他的生活,带他参加各种研学活动。在江初的关心和帮助下,曾经腼腆内向的学生成了班级里的小主持人,还主动担任起了学校的民“族团结小使者”一职。 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的问题,江初组织教师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为家庭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确保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藏族学生达娃的父亲动情地说:“学校像家一样温暖,孩子在这里我们放心!” 家校协同 拓宽民族团结之路 江初始终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为此他邀请民族文化方面的专家走进学校,讲述各民族传统习俗;定期召开民族团结家长会,鼓励家长分享育儿经验,消除文化隔阂。这种校家社同心同向的力量让他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默契与担当。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这背后是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谈及未来时,江初表示,将继续扎根在这片多民族共生的土地,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里、在孩子们心中永远盛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