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马克思主义在迪庆的传播之迪庆党组织的建立(五)】 新任县长彭腾凤比较关心教育事业,上任后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教育经费困难的三项办法,筹得大洋1700元、田租66石,先后为县立维西中学、叶枝及攀天阁的小学解了燃眉之急。他的打算是“先拟充裕教育经费,再行调整人事”。他的计划刚起步便在1947年12月去职,由李福超接任县长。他在离职前给省政府民政厅写了一份报告,描述了当时维西各族人民“大都衣服褴褛,赤足垢面”的贫困景象。教育界的情况则是:“经费支绌,教师待遇菲薄……教员皆以土著充之,甚至有以道士充任者。校内桌凳不全,书籍短少……”从而发出感叹:“此种窳败现象令人深感愤慨,然而仅就附近县城之乡镇而言,其较远乡镇更不堪设想。不到边地者焉知边地教育之如此落后。若不急图挽救,则边疆人民将永堕万丈深渊,绝无抿拔之一日!”彭腾凤的感叹是有道理的,教育颓败不堪,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杨湛英多年来在维西的工作,主要是在以教师为主的一批知识分子中进行,以教育战线为突破口,既有工作基础,也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将教师队伍中更多的人争取过来。经过与一些骨干人员商议,大家决定仍以合法斗争的方式打开工作局面。于是由原先参加过教育改组的骨干人员秘密串联,进一步广泛发动教师参加,同时还做通了一些社会上层人士和知名人士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摘自《中国共产党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第一卷)》(1941—1950.5)】 (未完待续) (来源:中共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 【上接:马克思主义在迪庆的传播之迪庆党组织的建立(五)】 新任县长彭腾凤比较关心教育事业,上任后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教育经费困难的三项办法,筹得大洋1700元、田租66石,先后为县立维西中学、叶枝及攀天阁的小学解了燃眉之急。他的打算是“先拟充裕教育经费,再行调整人事”。他的计划刚起步便在1947年12月去职,由李福超接任县长。他在离职前给省政府民政厅写了一份报告,描述了当时维西各族人民“大都衣服褴褛,赤足垢面”的贫困景象。教育界的情况则是:“经费支绌,教师待遇菲薄……教员皆以土著充之,甚至有以道士充任者。校内桌凳不全,书籍短少……”从而发出感叹:“此种窳败现象令人深感愤慨,然而仅就附近县城之乡镇而言,其较远乡镇更不堪设想。不到边地者焉知边地教育之如此落后。若不急图挽救,则边疆人民将永堕万丈深渊,绝无抿拔之一日!”彭腾凤的感叹是有道理的,教育颓败不堪,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杨湛英多年来在维西的工作,主要是在以教师为主的一批知识分子中进行,以教育战线为突破口,既有工作基础,也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将教师队伍中更多的人争取过来。经过与一些骨干人员商议,大家决定仍以合法斗争的方式打开工作局面。于是由原先参加过教育改组的骨干人员秘密串联,进一步广泛发动教师参加,同时还做通了一些社会上层人士和知名人士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摘自《中国共产党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第一卷)》(1941—1950.5)】 (未完待续) 来源:中共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