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三坝乡文旅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春梅 发布时间:2025-09-29 15:09:39

近年来,香格里拉市三坝乡抢抓虎香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建设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和打造天界神川旅游线路等发展机遇,立足开发利用三坝乡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发扬“四千”精神,推动全乡文旅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研究三坝乡文旅产业发展路径,总结三坝乡文旅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三坝乡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

一、三坝乡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三坝乡基本情况。三坝乡位于香格里拉市东南部,全乡总面积979.73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纳西族、汉族、回族、彝族、傈僳族、藏族等6种世居民族和其他共11种民族,是香格里拉市唯一以纳西族为主的民族乡,纳西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境内藏传佛教、纳西东巴教、伊斯兰教、彝族原始宗教等多宗教并存,多民族共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气候和地理优势赋予了三坝乡丰富的旅游、生物、矿产、水能、土地等资源,加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二)文化资源优势。一是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三坝乡海拔高差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境内有河谷亚热带、山地暖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高山寒带5种气候类型,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成了丰富的生物种群,几乎包罗了香格里拉市所有植被类型,境内雪山耸峙,山高谷深,河流纵横,“仙人遗田”白水台、被誉为“世界花园之母”的天然动植物园哈巴雪山、古人遗迹渣日岩画、江边瀑布、黑海、九子海等自然景观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二是有东巴文化资源。三坝乡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白地村保存了大量东巴经典,产生了不少学问高深的东巴,东巴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东巴纸、东巴鼓、热巴鼓、东巴画及手工雕刻制品等深受游客青睐。其中东巴文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东巴手工艺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三坝乡积极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坚持“一线、两点、三产、四创”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各项工作,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改善交通条件,为发展旅游带来新机遇。2020年,迪庆州投入43.6亿元建设了虎香二级公路,极大改善了全乡的交通条件,将沿途的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普达措等重要景区串联成线,为游客进入三坝乡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虎跳峡高路徒步、哈巴雪山徒步登山、白水台徒步观赏自然奇观、阿布吉措徒步旅游、普达措景区的自然风光等文旅产品不断吸引着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游玩。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坝乡聚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良好环境的目标,完善白水台、哈巴雪山、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满足自驾游、徒步登山、房车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求。比如:白水台停车场和游客中心已经建设完毕,景区还建设了人工泉台供游客亲水嬉戏。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现全乡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人(省级5人、州级4人、市级34人),非遗项目有国家级1项、省级2项、州级7项、市级6项。在2023年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考核评估会议、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普法宣传培训活动期间,三坝乡完成了多民族葫芦笙搜集整理录制;积极组织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2023年非遗展演,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东巴造纸传承临沧学习调研工作。开展好金牌旅游村申报工作,成功申报白地村为国家级金牌旅游村;开展7场次戏曲进乡村活动。四是打造文旅产业链。顺应香格里拉打造户外天堂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成立哈巴村民宿协会及商会,整合人才、技术、资金、渠道,规范管理旅游行为。以“户外运动+旅游+农特产品推介”的模式,将体育、旅游、赛事及农特产品推介相结合,于2023年5月成功举办哈巴雪山节,到哈巴村开展登山、徒步活动的游客突破3万人次,为2022年的3倍。哈巴村接待游客数量自2021年以来保持了平均每年约30%的增长速度,每年旅游收入约1500万元且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良好势头,哈巴村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有向导321人、马夫236人,有酒店、民宿、客栈42家,户外运动公司16家,大本营12家,文旅产业带动作用持续显现。五是三坝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播、发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纳西族传统纺麻技艺、阿卡巴拉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坝纳西族东巴特色文化之乡、三坝纳西族“二月八”、三坝纳西族东巴经、纳西族丧葬习俗等被纳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巴传承学校把文化传承与民众的文化生活、精神信仰予以有机结合,恢复了11种祭祀、除秽仪式习俗。

总的来说,三坝乡文旅产业发展整体呈现了机遇叠加,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崭露头角;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笃定前行,大有可为的特点。

二、三坝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三坝乡强基础、抓普及、创特色,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文旅产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接待能力弱。旅游旺季辖区内民宿、酒店满足不了住宿需求,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目前三坝乡境内共有146家民宿、酒店和69家餐馆,主要集中于哈巴村集镇、白水台景区及乡政府所在集镇片区。尽管白水台附近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居,但是村民缺乏把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的意识。目前经营的酒店住宿条件有限,同质化严重,没有特色。

(二)“过夜经济”落后。到三坝乡游玩的游客多以一日游为主,旅程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旅游模式,存在行程短、促进消费不明显、游客数量增加但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景区缺乏文化灵魂,景点没有专业人员介绍白水台的文化底蕴,游客只看得到美丽风景,不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此外,东巴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性不强,难以留住游客。

(三)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乱象。哈巴雪山缺乏专业向导,很多向导没有受过专业的野外生存培训,全凭个人经验,无法给游客提供专业的服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白水台骑马市场乱象突出,有集体经营的骑马服务,单次价格50元,也有个体经营的,单次价格30至50元不等,由于价格不统一,会让游客对骑马服务产生误解,影响景区经营。此外,有的人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把东巴文化过度商业化,进一步阻碍了文旅融合发展步伐。

(四)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够科学。政府主导文旅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缺乏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缺乏专业人才深入研究旅游、文化产业,未制定长远、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特别是纳西族东巴文化和旅游业如何有机融合等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视不够,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艺人和群众参与挖掘纳西族东巴文化内涵的格局还未形成。乡级文化站力量薄弱,没有深入挖掘东巴文化资源,工作仅停留在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上。

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三坝来说意义重大、责任艰巨,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开创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一)科学制定三坝乡旅游发展规划。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专家、学者、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深入调研辖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探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科学制定三坝乡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引进旅游文化发展专业人才,强化乡党委、政府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督促落实各项相关工作。

(二)积极发展民宿产业,增强接待能力。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对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大力度,着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宿产业,让更多农户在民宿产业中获取更多收益,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壮大乡村经济,增强乡村振兴动能。

(三)推动旅游服务创新创优。聚焦哈巴雪山、白水台景区周边旅游乱象,常态化开展整治工作,围绕拦客宰客、乱摆摊、无序竞争、无证经营、餐饮卫生等重点问题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全力整治旅游市场乱象。同时,聚焦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不强等问题,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和业务培训,持续提高旅游服务能力,确保全乡文化旅游市场井然有序,为游客提供安心、舒心、放心的旅游环境。

(四)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积极保护和传承好三坝乡纳西族东巴文化资源,擦亮“东巴圣地”品牌,进一步提高白水台、哈巴雪山的旅游影响力。

传统村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承载着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无论怎样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何设计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都应当是不变的根和魂。根深方能叶茂,只有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持乡村文化的原真性,深入挖掘东巴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展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魅力,才能不断激发文旅融合的新动能。要用舒适惬意的乡村自然景观打动游客,用不可复制的历史和文化留住游客,把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文旅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知名品牌,让“诗和远方”在互联共融中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促进文旅产业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香格里拉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