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砥砺奋进 40年春华秋实 从横断山脉的闭塞之地 到如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 ——维西县 用40载光阴 书写了一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有效保护、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史诗 一幅山清水秀、物阜民丰、政通人和的 崭新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民族团结筑根基:从“隔山相望”到“石榴籽相拥” 在维西县40年发展长卷中,民族团结始终是最厚重的底色。无论是永宁社区康恩家园的安居乐业,还是老鸦树村民小组的振兴蜕变,都生动诠释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搬迁搬出“民族一家亲”—— 40年前,康恩家园的傈僳族、彝族、藏族群众还散居在维西县的深山褶皱里——木楞房透风漏雨,冬日里难御严寒;泥泞山路蜿蜒崎岖,看病上学要翻山越岭,“守着山头过苦日子”是那时的常态。 2018年,随着“易地搬迁”政策落地,总投资1.2亿元的永宁社区安置点康恩家园拔地而起,875户3196人从6个乡镇25个建制村搬出深山。如今走进社区,青瓦白墙的楼房错落有致,硬化路连通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照亮街巷;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爱心食堂、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看病、上学都方便了!”68岁的傈僳族大爷雀仕华眼角眉梢满是笑意,“以前在山上,看病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小区就有卫生室;孩子上学出了家门就是学校,在爱心食堂吃饭四菜一汤只要5块钱。” 更珍贵的是地域隔阂的打破,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无论是傈僳族的“阔时节”、彝族的“火把节”,还是纳西族的“三朵节”,社区文化广场都成了欢乐的海洋。傈僳族“瓦器器”跳跃灵动,纳西族“打跳”热情奔放,彝族“打歌”铿锵有力,各族群众手拉手、肩并肩,在歌声与舞步中,把“邻里一家亲”的温情刻进心里。 从“脏乱差”到“最美村”的蜕变—— “合力脱贫攻坚,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这是维西县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绘就的动人画卷。位于保和镇拉河柱村群山环抱中的老鸦树村民小组正是这幅画卷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晴天怕火,雨天怕漏”这是老鸦树村民小组对40年前的记忆:村道满是泥泞,垃圾粪堆随处可见,村民守着贫瘠的土地,连基本居住都成难题,更谈不上环境优美宜居。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近千万元的投入让村寨改头换面,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点亮夜晚,危房改造后的砖瓦房掩映在青山绿树间;村民主动用废旧木料做栅栏,围起菜园与花园;村党支部推行“积分超市”“骏马旗、落后旗”评比,让爱干净、讲卫生成为新风尚。曾经的“脏乱村”,如今成了全州人居环境提升的榜样,还摘得维西县“最美村庄”称号。 变迁的核心是村民精气神的觉醒。自治县成立初期,村民“等靠要”思想较重,如今“努力干、加油干”成了自觉行动。村组陈列室里,57份泛黄的脱贫申请书静静陈列,见证着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村民李成军曾因庭院脏乱挂“落后旗”,羞愧之下主动整治,如今不仅自家院落干净整洁,他还时常义务清扫村道;村里的年轻人也走出大山,成了泥水工、电焊工,足迹遍布香格里拉、大理等地。傍晚的文化广场上,“精准扶贫阿克吉,吃不愁来穿不愁”的歌声响起,唱出了40年变迁里的获得感。 如今的老鸦树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从不足千元跃升至1.9万元,实现全体脱贫,成为维西县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村民小组之一。老鸦树的蜕变是维西县委、县政府始终心系少数民族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从群众期盼处入手、从急需处发力,持续增强少数民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真实缩影。 生态优先绘底色:从“靠山吃山”到“以绿生金” 生态优先是维西县40年发展中始终不变的坚守。从白马雪山滇金丝猴种群的壮大,到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的推进,再到绿色产业的崛起,维西县以实际行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践。 守护“雪山精灵”—— 在塔城镇白马雪山保护区的密林中,生活着被誉为“雪山精灵”的滇金丝猴——杏脸桃腮、灵动双眼搭配标志性大红唇,它们是维西县生态保护的“活名片”。作为中国特有、世界珍稀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曾一度濒危:2003年,保护区内仅存4群600余只,“人进猴退”的冲突频发,群众为生计采药、伐木,压缩了猴群的活动空间。 近年来,维西县以“最小干预、最大保护”为原则,织密生态保护网: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组建专业巡护队,严厉打击盗猎盗伐行为;创新社区共管模式,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让群众从资源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在巡护中获得稳定收入。 如今,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已从“稀客”变“常客”,种群数量增至14群2800多只,占全国总数的65%。清晨,猴群穿梭林间觅食的身影与巡护员的脚步声交织,曾经的“冲突之地”已成“人猴共舞”的生态乐园。 从“矿山裸露”到“绿意满坡”—— 自治县成立初期,受生存条件限制,维西县部分村寨曾陷入靠山吃山的困境。保和镇高泉村白马吉村民小组便是典型——挖山开矿、毁林种地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裸露的矿山成了村民心中的“痛”。 维西县把生态修复当作头等大事: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用“绣花功夫”治理历史遗留矿山,让裸露山体重新披绿;在长江流域开展土著珍稀鱼类增殖放流,为江河注入活力;全民义务植树、人工造林常态化推进,让绿色向荒山延伸。 2023年,维西县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再创佳绩。如今的维西县,森林覆盖率达72.81%,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Ⅰ类或Ⅱ类,“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了群众生活的日常。 绿色产业的“双向奔赴”—— “最好的发展是保护,最好的保护是发展”——这是维西县在40年生态建设中总结出的深刻理念。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维西县立足资源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在“护绿”中得“绿利”。 维西县的生态旅游起步于本世纪初,最初只有少数摄影爱好者、科考人员前往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全年游客量不足万人次,但维西县没有忽视这份潜在优势,而是逐步探索“生态+文化”的发展路径。2010年,白马雪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建成生态观测站,配备专业向导,推出“观猴研学”线路;塔城镇依托文化交融底蕴与便利交通,成为游客的“心灵休憩地”。 依托生态与文化双重优势,维西县推动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串联白马雪山滇金丝猴景区、塔城镇启别村景点等,打造“生态探秘+文化体验”精品线路;举办“丰收文化节”“热巴节”“阔时节”等节庆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山水之美与民族之韵;在景区周边培育“精品民宿+特色餐饮”产业链,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2024年,维西县旅游业收入达45.88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 产业升级强动能: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协同” 产业培育带动群众增收,维西县始终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从1985年全县生产总值仅5673万元,到2024年生产总值达60.88亿元,维西县用40年的产业升级实践证明,只有立足本地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让产业引擎持续焕发生机。 地标产品引领,中药材产业“药香”飘四方—— 作为“云药之乡”,维西县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其中,“维西重楼”“维西当归”“维西天麻”“维西秦艽”“维西木香”荣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药农遵循绿色种植规程,确保了药材的道地品质,吸引了云南白药等知名企业前来建立合作关系。如今,维西县当归、秦艽、木香等药材不仅畅销全国,更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生态种养赋能,特色产品“跑出”大山—— 在维西县的高山峡谷间,成群的黑乌鸡和那米鸡在林下觅食。这种原生态的养殖方式造就了维西县傈家黑乌鸡、那米鸡等畜禽产品肉质紧实、风味独特的优良品质。维西县糯山药因糯香可口而深受人们喜爱。随着“维西县傈家黑乌鸡”等地标品牌的成功创建,“那米鸡”纳入特质农品名录,“维西县糯山药”入选全国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这些昔日藏于深山的珍馐,如今通过电商直播、冷链物流,摆上了千里之外消费者的餐桌。 多元业态并举,特色农业“融出”新价值—— 维西县的特色农业版图远不止于此。这里被誉为世界三大冰酒产区之一,出产的冰酒口感清新、层次丰盈,令人回味悠长;林荫之下,人工培育的羊肚菌与糯山药悄然生长,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百花丛中,中华蜂采撷酝酿的天然蜂蜜,为寻常日子添上一份清甜。与此同时,维西县正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让游客在欣赏傈僳族“瓦器器”歌舞、藏族“神川热巴”、探秘滇金丝猴家园的同时,也能品尝地道的生态美食,体验农事乐趣,带动消费全面升级。 如今,一条以生态为底色、以特色为引擎的产业振兴之路正在维西县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延展,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40年栉风沐雨 维西县的变迁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的40年 是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40年 是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的40年 从横断山脉的闭塞小县 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民族团结进步样板” 维西县正以坚定的步伐 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人文交融的振兴之路 (迪庆融媒记者:张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