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 张维麟 制图 南口工业园区映华药业生物制药车间 巍巍玉龙山,滚滚金沙江,给玉龙县带来丰富的旅游、生物和水能等资源;海拔高差大,95%以上的山区地貌,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又对县域产业发展升级形成重重挑战。 产业兴则玉龙兴,产业强则玉龙强。如何将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玉龙县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相关精神,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调整结构,举全县之力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引领规范做大做强生物产业 玉龙县鲁甸乡,曾经是丽江重要的木材产地,世纪之交开始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此后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鲁甸人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007年,鲁甸乡被云南省评定为“云药之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万亩,95%的农民参与进来;2013年实现产值2.8亿元,中药材已经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杨杰武,鲁甸乡新主村人,2001年在县生物创新办的发动下开始种植中药材。发展最好的时候,他有一片800亩以云木香为主的种植场,年收入30多万元;而之前,尽管他家的30亩地全部种上玉米、芸豆,但年纯收入也只有1万元左右。目前,杨杰武不仅建起了住房,还买了4辆车,准备带动更多人种植中药材,一起致富奔小康。 据玉龙县生物创新办公室主任和元伟介绍,像杨杰武这样的大户,鲁甸乡就有20来家。通过发挥大户的带动作用,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从而积极参与进来,这是玉龙县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除了中药材,丽江雪桃,鲜花也显露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雪桃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玫瑰、薰衣草等鲜花品种的种植面积也分别达到500亩左右。 据统计,2013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万亩。但90%以上的药材都是通过中间商销往外地,县里没有生物药材精深加工企业,也缺乏规模化的综合农特产品市场,生物产业长远发展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引导和规范。 和元伟认为,甘肃、陇西等全国性中药材主产地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结合本地实际可以在合适地段设置大型综合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搞好生物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加强产业协调力度,形成良性的产业发展网络。 鲁甸乡重楼基地 突出优势打造特色工业园区 “玉龙县以旅游为品牌的特点,决定了不能搞污染性强的重工业。”日前,记者在玉龙县南口工业园区采访时,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继文说。 然而,在玉龙县2013年的生产总值(GDP)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到了39%的比重,相比上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是三大产业中唯一有所提高的。而且,第二产业取代第三产业成为生产总值中比重最高的部分。 尽管总量低,起步晚,但是玉龙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关键在工业,核心也在工业。 “要以园区为载体,在特色挖掘上下功夫,抓紧落实省委、市委相关精神,把资源优势、商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张继文说。 事实上,作为省级工业园区,南口工业园区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2.9亿元工业总产值。目前入驻的10家企业除了一家是生物制药外,其他企业的主要业务均是农特产品加工。目前为止,园区累计完成农产品收购近7亿元。丽江的药材、林果、野生菌等农特产品通过精深加工获得了更好的附加值和市场。 为解决工业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玉龙县根据实际,打造“一园多区”的新格局。新的南口工业园区将由火车客运站片区、雄古工业片区和太安园艺场片区组成。火车客运站片区将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建设大型商贸物流园区;雄古工业园区依托大丽高速等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水资源,以及离原产地近的优势,发展生物制药、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业;太安园艺场工业片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等矿电结合的载能产业。 玉龙县鼓励企业将工业与旅游结合起来,融合发展。得一食品公司生态农庄就是这样的创新典型。据该公司副总经理邓黔云说,公司将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要求,拟投资4.6亿元,实施《丽江雪山农场现代农业庄园》建设。项目建成后,庄园将通过三大产业相互联动,为游客提供田园式的参与体验。 有序扶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眼下,“到太安欣赏花海,到拉市骑马划船”成为很多来丽江游客的选择。 5月至8月的太安乡,成为花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浓浓的香味。而这个时节的拉市海畔,刚下过雨的天空一碧如洗,古朴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这是雪山、古城等大旅游区之外的醉人景象。 对玉龙县来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玉龙山、老君山等景区尽管在玉龙县境内,但必须要由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借助大平台打造大品牌,才能达到最大效益。这样,县域旅游必须在乡村丰富的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上下功夫。”玉龙县旅游局局长李文宏说。 事实上,2013年,玉龙县乡村生态旅游接待量已经达到200万人次,在全省名列前茅,有2000个家庭,4000多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拉市镇尤其突出,6个村委会中有5个参与乡村生态旅游接待,当地群众已经从农民逐渐转变为产业工人。 苏红权就是这样一个成功转型的例子。2001年,拉市旅游刚起步的时候,他就在海东村建起了一处名为“汝海乐”的鱼庄,经过十多年的经营,现在每年有近40万的收入。“一家5口人早就不种地了,以前年人均收入1000多元,哪有这样好。”苏红权说,他还在农家乐边上建了一间客栈,预计年底开业。除了鱼庄,苏红权在后园里种了5亩雪桃、梨和苹果,为游客提供饭后果园采摘活动,农旅结合发展,光果园就能收入8万元左右。尽管现采的水果价格比市面上的略高一些,但仍然受到游客的喜爱。 相对于农旅结合,民俗民间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更是蓬勃兴旺。在白沙、黄山等乡镇,现场制革、打铜,演奏古乐,都能牢牢吸引住游客的目光。(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