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朵野生菌的市场历程 在夏季闻香而动的村庄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27 09:13:16

 
热闹的野生菌市场
    野生食用菌,是上苍赐给云南的一份珍贵礼物。经过10多年的推广营销,这份云南特有的生态美食风靡神州大地,成为云南特色美食中的一张响亮名片。因为受气候影响明显,野生菌种类的多与少,产量的丰与欠,还成为一个地区气候是否异常、生态环境好与坏的象征。

多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菌产业越来越有影响力,马龙县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年产各种野生菌累计3000多吨,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成为乡村农户增收的重要一环。

在夏季闻香而动的村庄

凌晨4时,马龙县马鸣乡新田村的李慧和家人就早早起来,准备进山采菌。久雨放晴的天空,比平时明亮了许多。一家4口带上手电筒,提着篮子、背上背篓,一起进山了。因为不下雨,雨具就带得少,进山也就轻松了许多。但因近期雨下得太多,山路依然泥泞,树林里依然弥漫着水雾,给人凉飕飕的感觉,不穿外套,是根本受不了的。

采菌的地点可近可远,但要采到好菌,就得走远路。今天早上不下雨,自然要往远处行了。半个多小时后,来到山上,一家人呈扇形向山上散开,各寻一片林地。

马鸣乡是马龙县最远的乡镇,与嵩明、宜良交界,植被良好,是全县野生菌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地区,有干巴菌、鸡公式、牛肝菌、见手青、青头菌等20多个品种。仅这一个乡,年产、销售野生食用菌在千吨以上。新田村是全乡野生菌较多的地方,青头菌和干巴菌、白牛肝菌产量最大,同时还有野生香菇、野生木耳等类别。全村40多户人家,以种烤烟为主,李慧家就种了20多亩。但在夏季,村民都以拾菌增收为主,烤烟请工打理,涌现出了许多拾菌能手。年轻的李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过一山又一山,一直走到天际泛白、旭日东升。

早上9时,一家人陆续汇合。收成不错,共采到两公斤青头菌的嫩菇。

“今年雨水太多,目前菌出得少,去年,有时一天可以拾到5公斤。”李慧说,“如果能多晴上几天,菌就更多了。”

每年的野生菌上市时间在6至9月,现在时间已过半,因为雨水太多,产量略不如去年,如果往后晴天多一些,产量也许能提上去。去年,李慧家卖菌收入两万多元。

大约10时左右,李慧一家刚进村,收菌人李德华早就等候在村里。双方一合计,就以每公斤70元的价格成交。

下午3时,李慧一家将再次进山采菌,虽然有多有少,但山里食材丰富,从不会空手而归。

李德华是邻村大龙树村的人,也是以种烤烟为主。因为地理位置稍逊一些,野生菌的产量、品种比邻村就少得多。20年前,野生菌市场行情走好,头脑灵活的李德华从中看到了商机,每年野生菌上市的旺季,他就放下手中的农活,走村串寨去收菌,之后,再抬一点价格交给镇上一家企业。在他收菌的这些年中,最好的是2012年,每天可以收一吨,年销售收入近百万元。

“今年收了一个月,交来4吨多。雨水多,还不清楚以后的产量如何。”李德华说,“今天天晴了,交菌的人就比平时多一些。”

村民一天上山采菌两次,李德华踩着节奏,在周边的几个村之间穿梭。菌子多的时候,要收到晚上10点多才能交回公司。

从山里走向山外的市场

下午4时多,马鸣乡加顺工贸公司里一派忙碌。上午收购的菌子已经分类运走,而村民下午采收的菌子又陆续交到公司。一时间,公司里人来人往,各种色彩的野生菌不停地过磅、分类,热闹异常。公司总经理刘加顺一边指挥工人搬运,一边给交售户算账,同时还要应付一些上门来买菌的熟人。

“从5月下旬开始,就有鲜菌上市,我们在全乡设了8个收购点。”刘加顺说,“我们公司每年大约要收购加工野生菌500吨。”

从刘加顺介绍中得知,今年的野生菌价格和去年持平,红见手每公斤100元,好的青头菌也是这个价。鸡公式每公斤250元,干巴菌每公斤550元,兔耳朵最便宜,8至20元一公斤。

刘加顺的工贸公司是全乡唯一的从事野生菌加工销售的公司。有15个工人,在当地颇有知名度。刘加顺本人经营野生菌生意27年,2009年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去年,公司营业额达到2000多万元。

“从我们这里发出去的有干巴菌、鸡公式、牛肝菌、松茸、奶浆菌等10多种野生菌,主要发往省内的昆明、曲靖等大中城市和贵州,每个月都要发出上百吨。”

正说间,贵州的采购商到了,他们此次前来,主要是采购青头菌和兔耳朵。兔耳朵便宜,本地人不喜欢吃,但在贵州、重庆一带很受欢迎。

“马鸣的菌子品种多、品质好,距我们也较近,所以喜欢开车到这里来采购,每个月都要来几趟。”贵州客商王先生说。

不一会,昆明的客商也到了。因为消费群体不同,发往昆明的,都是一些上好的干巴菌、青头菌、鸡公式、牛肝菌和见手青。

目前,马龙县政府已在马鸣乡建起了野生菌交易市场,面积近千平方米,有摊位数十个。而刘加顺的工贸公司,就和这个交易市场融在一起。野生菌多的时候,许多客户要么在市场里自由交易,要么就交给他的公司打包外销。

这时,镇上的盛鸣源饭店女老板戴淑芳也走进了加顺公司的交易场地。她说今晚有客人订餐,因为时间晚了,交易市场里没有菌子买了,就直接到公司来买。看得出,她和刘加顺是熟人,到此买菌也是常事。不一会儿,她就买下了4盒上好的青头菌。

戴淑芳是个资深的餐饮人,从1990年开始,她就涉足餐饮行业,1995年在马鸣乡开起了餐饮店。随着马鸣野生菌知名度的扩大,她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别看我们这里是边远乡镇,昆明、曲靖来的客人很多。他们一是来吃,二是来买。”戴淑芳说,“外地人都是听说马鸣的菌子好,才慕名而来的。不信的话,请你到店里来看看,尝尝我们店里的干巴菌,喝一喝酸菜做的杂菌汤。”

半小时后,记者从交易现场路过戴淑芳的餐饮店前,远远的就闻到了干巴菌飘出的醇香。

这时,满载野生菌的小货车,从眼前快速驶过,分别驶往昆明市和贵州省。

野生菌既能香满山里的小巷,也必能香在都市的角落。远在深山的农户,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