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编织出全方位的惠民网络

——改革开放四十年保山文化成就综述(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9-07 13:12:38

隆阳区瓦窑镇大坪地农家书屋(刁丽俊摄)

从小到大,编织出全方位的惠民网络

文化“三民”——文化惠民的重要支撑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是公共文化服务中最接地气和最见实效的举措。

保山在文化乐民中,通过实施“欢乐乡村大家乐”、“千场节目下乡村”活动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70%的村(社区)已经实现“天天有歌舞”,100%的村(社区)实现了“月月有电影”;65%以上的村(社区)实现了“季季有比赛”和“年年有演出”、基本实现“家家有电视看”的目标。2011年以后,村社平均每年开展1700场次文艺演出,演出节目1万多个,观众达120多万人次;各级文艺团体平均每年送戏下乡300场次,观众100万人次,“文化乐民”在保山城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在文化育民方面,保山市利用各级博物馆、纪念馆、乡(村)情展,积极开展爱党爱国爱乡教育。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文网培学校”对市民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和专项培训服务。为提高公民素养,市政府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市组织举办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书香之家、农家书屋有奖征文、模范农家书屋等评选活动。2016年以“保山好书·全民阅读”为主题开展了好书评选等活动,《马力生日记》等10本(部)书籍获评“保山好书”。2017开展“走进图书馆,全民读好书”活动。全市好读书,读好书的风气正逐渐形成。

在文化富民中,保山重点利用如翡翠、黄龙玉、玛瑙、永子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全市73项非遗保护项目实现“生产性保护”,现从业人员近10万人,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

在文化“三民”的实施中,腾冲中和乡大村成了全国文化惠民示范村,李长春、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先后视察该村,并充分肯定其先进经验,号召全国学习。   

端阳花市——保山节庆文化的响亮品牌

保山有世居民族1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0余万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一年一度的端阳花市。

保山端阳花市起源于清咸丰十年(1861),是保山最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1980年恢复举办。2009年以后,规模不断扩大。到了2017年,保山端阳已经形成了占地近5平方公里的庞大街区,不仅有近两公里长的花街,还有药街、美食街、特色商品街、文化展示街、车市等等。每天还有多场专业及业余的文艺演出。花市期间还会举办各种主题和各种规模的研讨会、推介会、展览会。赶街的时间也长达半月之久。吸引了来自全市及周边州市的民众达50万人次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保山恢复和新兴的重要的节庆活动还有保山永昌歌会,腾冲火山热海旅游节、腾冲花海节、傈僳族刀杆节,隆阳区哀牢犁耙会,隆阳区农民狂欢节、潞江泼水暨咖啡节、芒宽火把节、龙陵民族民间艺术节、龙陵碧寨山歌会、龙江稻花鱼节,昌宁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耈街苗族花山节、珠街彝族火把节,施甸春节民俗节、二月龙会等。 

《啊.傈僳》——走出文化精品创作第一步

1996年11月,保山地区推出的大型舞蹈诗《啊·傈僳》在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中荣获综合优秀剧(节)目奖、编导单项奖 、作曲单项奖、服装设计单项奖、表演单项奖五项大奖。10月,《啊.傈僳》晋京参加“9 9世博会北京宣传周”活动。2000年10月,《啊.傈僳》赴浙江宁波参加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荣获银奖,同时获两个单项奖。这是保山历史上文艺演出获得的最高奖。

接着,保山又有一大批文化精品相继推出,其中主要有:纪录片《记忆的伤痕》荣获中国广播电视最高奖——“星光奖”,纪录片《松山,松山》获全国优秀纪录片奖;小说《泥太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骏马奖”;报告文学《大地有多重》、歌颂杨善洲的《大道践行》、长篇叙事诗《公仆本色》分别荣获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奖;《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杨善洲》等影视作品先后在全国热播。《古道飞歌》、《金布朗》、梦幻腾冲》、《春暖保山》等舞台节目演出成功。 

塘子沟——揭开保山石器时代的神秘面纱

塘子沟遗址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村村旁台地。1986年经省地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出土了“蒲缥人”命名的晚期智人化石7件,各种打制石器400件,各类刮磨骨角器120余件,各类动物化石1800余件。塘子沟遗址的发掘不仅揭开了保山8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神秘面纱,同时也开了保山大规模开展文物保护的先河。

保山先后又有龙陵大花石遗址、张志淳墓、昌宁大甸山遗址等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考古发现。截至2017年,保山、腾冲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登录不可移动文物567项,各级文保365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8项,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37项。全市馆藏文物1.5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91件。有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170项,传承人198人。全市民间收藏文物大概数量为8万件左右。这一切,为保山丰厚的历史文化作了有力的注脚。

“小基地发挥大作用”——保山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武汉大学国家公共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保山实验基地是由武汉大学国家公共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和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于2012年10月联合创建的一个基层文化科研基地,是武汉大学国家公共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设在云南的唯一一个实验基地。基地成立五年多来,配合市文广局,在云南人民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文化春潮涌边关----保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献选编》电子书。联合保山市图书馆建立了“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中缅印战区暨滇西抗战”专题文献库。现己从美国、日本、台湾及全国各地征集到各类文献2000余种。初步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滇缅抗日战争图书文献图书专库”。几年来,先后有8篇学术论文入选《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蓝皮书》被送给中宣部、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入选率高达90%。在全国100个基地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实现了小基地发挥大作用的目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也是保山历史上出版文化及文艺著作最辉煌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以保山文化为内容的著作500多部,论文上千篇。其中主要的有《哀牢文化研究》《保山碑刻》《艾思奇传》《永昌府文征(再版)》《保山历史名人丛书》《保山美食之旅》《保山唱书》等等。

赴缅演出——文化交流拉开大幕

保山外与缅甸山水相连,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3年腾冲至缅北最大的城市密支那支之间的油路开通以来,保山与缅甸的文化商贸等各项交流十分频繁,同时也拉开了保山对外文化交流的大幕。

1993年11月16日至28日,应缅甸克钦邦的邀请,由行署领导带队的保山地区艺术代表团一行60人到密支那等地作了13天的友好访问演出。演出9场,场场爆满,观众达两万多人次。本次访问演出是保山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成规模的对外文化交流。

1993年,应缅方邀请,保山地区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并配足设备,帮助缅甸克钦邦和实皆省先后建起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7座,立铁塔8座,便该地区数十万人能收看卫星电视,受到了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和华侨的热烈欢迎。

1994年4月21日至29日,缅甸克钦邦艺术团一行103人首次赴保访问演出。所演节目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受到好评。

1994年至2017年,保山与缅甸共开展了上百次的各种文化文流活动。涉及内容包括文艺演出、文化考察、展览展示、老兵采访、人才培训等方面。

1993年至2017年,保山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非洲、瑞士、丹麦、韩国、日本、挪威、印度尼西亚、匈牙利、俄罗斯、泰国、新西兰、印度、老挝、柬埔寨、马耳他等国开展了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保山还广泛开展国内文化文流。2014年以来,保山市博物馆“血路铁骨忠魂-滇西抗战纪实展”,先后到常州博物馆等20个博物馆进行了交流展出。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保山先后引进了半坡遗址博物馆“远古回声—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展”等30个展览。保山市图书馆与苏州市图书馆建立了友好合作馆。市图书馆制作的《杨善洲先进事迹展》先后在全省十余个公共图书馆展出。   

文化共享工程——开启文化数字服务新天地

保山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从而开启了文化数字化服务的新天地。随着国家逐项开展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工程等一系列数字化工程的开展和推动,保山市己在全市实施了市县乡村及社会各界数字服务全覆盖。市图书馆现建设了规范的免费公共电子阅览室、政府信息网上查询中心、电子书借阅机、公共文化一体机以及120TB的数字资源免费供读者便用,读者有时不用到馆就能通过手机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与此同时,保山市文广局先后建设开通“桥头堡文化网”、“桥头堡文化微博”和“中国传媒网云南频道”。建成了“保山文博网”、“保山市数字美术馆”、“保山市非遗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并在全市实施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这一切,推动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村村通”——让农村人人都看上电视

为切实解决农村山区老百姓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从2004年开始,保山大力实施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2013年开始实施“户户通”工程,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建设了12个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站,购置设备10余万套。2017年,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9%、98.6%。广大用户可接收到中央和省级57套电视节目和17套广播节目。同时,还开展地方节目地面数字建设,极大地拓展群众视听新空间。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保山文化正在先行

2011年5月,保山市被确定为云南唯一的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创建,2013年8月25日,召开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验收汇报暨反馈会,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及、文化部、省文化厅、保山市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国家检查验收组认为,自创建工作开始以来,保山各级把创建工作作为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来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依据示范区创建西部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组织支撑,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和其它六大方面25个项目61个指标进行评定,保山有58个指标被评定为优秀,以西部第一的成绩完成了创建任务。

通过创建示范区,保山基本实现了“社会化的文化自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品牌性的文化活动”、“规范性的文化队伍”、“长效性的文化保障制度”、“思想性的文艺精品”、“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意性的文化产业”、“独特性的文化遗产”和“科学性的文化管理”等十个方面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创建成果和可喜的惠民实绩,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示范。并为保山文化建设打牢了基础,更新了观念,丰富了亮点,打造了品牌,积累了经验,是保山文化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云南网通讯员 鲁兴勇 刁丽俊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师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