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车轮向前 生活向上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12 15:44:20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68年前,一首描写建设川藏公路艰苦岁月的歌曲《歌唱二郎山》唱响大江南北,将当年筑路大军“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道”的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1950年,人民解放军一路向西,一边进军,一边修筑从成都至拉萨的公路。先后建成一南一北两条经甘孜州连通四川与西藏的公路,即今天的国道318线和国道317线,被称为川藏南线和川藏北线。

如今,这样的历史展陈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里。一件件实物与图片,向前来参观的人们生动诠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川藏公路从建成那一天起,就成为一条生命线、经济线,也成为一条展现河山壮美的风景线、旅游线,推动公路沿线及周边经济社会滚滚向前。

一条生命线连接川藏近70年

当年十八军修筑的翻越二郎山的川藏公路老路尚存。当地人回忆,二郎山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山高谷深,雨雪极多,翻越二郎山的路也极其难走。

如果未经历过封闭和交通的限制,极难理解川藏公路生命线的意义。甘孜州巴塘县竹巴龙乡,历来就是金沙江上的渡口,与西藏隔江相望,可谓因川藏线而生。乡民们依赖川藏线带来生活生产物资,因川藏线乡民们的物产才变成了收入,有了运输、修车等多样的就业,竹巴龙乡从蒙昧走向现代文明。

与竹巴龙乡形成对比的是巴塘县甲英乡波戈西村。村子海拔4600多米,与县城隔着数座大山,不通公路,200多名村民平时买食用盐都要背上干粮走上3天。经历艰难困境后,全村人决定借助精准扶贫之机整村易地搬迁,将村子搬迁到了川藏线上靠近县城的一块台地上。因靠近川藏线,村民次乃租了一辆车跑出租,每月有3000元的纯收入,一下子摆脱了贫困。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不断改善藏区的交通条件。最近几年,高尔寺山、剪子弯山等一系列高山已经修通了隧道,冬天也可轻松穿行在川藏线上。西藏芒康段,川藏南线的新一轮改造正在进行,未来的通行将更安全舒适。

为守护好川藏线,几代养护人奋战在雪域高原。川藏线甘孜段,至今仍保留了70多个公路养护站。25岁的蒲玖花是这些养护站里为数不多的女站长之一,站里6名职工需要负责雅江县城至高尔寺山20多公里的道路养护巡查任务。

如今,高速路通到了康定。过去康定到成都一天的蜿蜒路程缩短到3小时。还有,川藏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有望在今年启动建设。川藏之间,将由单一的公路交通拓展为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方式,大大加强了藏区与内地的联系。

一条致富线牵动藏区向前发展

理塘县甲洼镇俄曲村,海拔近4000米。这里建起了占地约3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有1850亩的蔬菜大棚,产出的小番茄等产品不仅改变了高原过去缺蔬菜的膳食结构,而且每天还通过川藏公路大量外销。

高原产业结构的改变,不仅让土地产生了更大的效益,而且为高原农牧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更充分的就业。

雅砻江畔,雅江县森林郁郁葱葱,全县的野生食用菌,特别是松茸的产量居全国前列。八角楼乡日基村就在川藏公路边,是川藏南线的必经之地。利用这里便捷的交通,雅江县在这里建起了松茸产业园,已经带动40多户家庭参与菌种生产,年产菌种超过300万袋。

同时,雅江县还整合30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起集体经济的“飞地产业”,带动了1980户贫困户致富。

松茸产业园的投资者甘孜日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虎说,园区建设已经5个年头,投资不断加大,就是因为这里有充足的菌类资源。

作为对外交通的大动脉,川藏公路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中展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条旅游线构筑中国的景观大道

泸定县杵泥乡杵泥村,一条旅游通道将村子与川藏公路相连,村子里的果园便成了风景,赏花摘果成为城里人的休闲方式。2015年,村民徐艳开起了农家乐,与泸定隔着二郎山的雅安人、成都人纷纷在节假日来到杵泥村。徐艳的青杠园农家乐客人一年比一年多,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同徐艳一样,越来越多的川藏线周边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剪子弯山前的雅江县香格宗村,是徒步、骑行等驴友的网红打卡地。村民布珠将自己的藏房改造成布珠客栈。刚开始,旺季投宿的每天有二三十人,后来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布珠客栈成了网红店,布珠又在老房旁边建了两幢房。

“驴友经济”不仅把香格宗村这样的小山村一步步变为美丽的旅游新村,也使得川藏沿线的旅游发展更加活跃。过去深藏不露的雪山、冰川、高山草甸等都成为旅行者心心念念的地方。

在川藏线甘孜段,每每在公路翻越高山垭口附近,都精心设置了观景台,配置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游客。

长达上千公里的川藏线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注脚,是不少人一生中必定要走一次的地方。旅游也让川藏线上的一座座城镇迅速崛起,一点一滴改变着雪域高原的面貌。(中国西藏网)

责任编辑:杨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