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庞参传》记载了一个故事。东汉时期,庞参出任汉阳太守,他听说当地有个叫任棠的隐士,节操高尚,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有一天,庞参亲自去拜访任棠,想请他指教一二。庞参到了任棠的家,在门口恭候了多时,任棠却并不与他交谈。只见任棠将院中最粗大的一棵薤白拔了出来,又盛了一盂水,一起放在门前,然后把门帘打开,自己则抱着孙子,蹲在门槛后面。 主簿和随从见任棠对庞太守如此无礼,便想前去斥责他,庞参阻止了他们。庞参对此情状,思索了良久,说道:“我想他大概是在告诉我怎样做太守呢:一盆清水,意思是要我为官清廉;拔一根薤,意思是要我当政敢于惩治豪强;抱着小孩蹲伏门下,是要我为政能够体恤弱小呀。”说完,庞参感叹了一声,便回去了。庞参上任之后,果然坚持清廉为政,抑强扶弱,把汉阳郡治理得很好,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成语“置水之情”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南朝梁沈约为梁朝宗室、安陆昭王萧缅写的《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里提到了这个故事:“公扇以廉风,孚以诚德,尽任棠置水之情,弘郭伋待期之信。”梁朝时,萧缅以“密戚上贤”曾任各种要职,在任吴郡太守和雍州牧时,颇有政绩。唐朝高适的《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里有“不改任棠水,仍传晏子裘”的诗句。宋朝苏轼在《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之三中写道:“拔薤已观贤守政,摘蔬聊慰故人心。” 庞参是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青年时名重乡里,被河南尹庞奋推举为孝廉。东汉安帝刘祜元初元年(114年),庞参任护羌校尉。《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段历史:次年春天,护羌校尉庞参用恩德信义,招附安抚各羌人部落,号多等率领部众归降。庞参派他们前往京城朝见,东汉朝廷赐予号多侯爵印信,让他返回。庞参从此将护羌校尉府迁回令居,打通了河西走廊与内地之间的通路。 《后汉书》称:“窃见前护羌校尉庞参,文武昭备,智略弘远,既有义勇果毅之节,兼以博雅深谋之姿。” 东汉顺帝刘保永建四年(129年),庞参人为大鸿胪,官至太尉。《资治通鉴》记载:“太尉庞参,在三公中最名忠直,数为左右所毁。” 有一次,朝廷召集茂才孝廉,由于司隶校尉要弹劾庞参,庞参称病在家,没有出席。时任广汉郡上计掾的段恭乘与会之机,上书替庞参申辩:“伏见道路行人、农夫、织妇皆曰,太尉参竭忠尽节,徒以直道不能曲心,孤立群邪之间,自处中伤之地。”段恭在奏章中说道,国家任用贤能,才可治理;君王依靠忠良,才会安全。而今天下之人都庆幸陛下有庞参这样忠良和贤能的人辅佐,希望陛下最终还是任用他,以此来安定社稷。段恭的奏章呈上后,东汉顺帝下诏派遣小黄门问候庞参的病情,并派御医给庞参送去羊和酒。 (文章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