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丽市这片瑰丽的土地上,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滚滚浪潮,南闷河流域暴露出一系列令人揪心的生态问题。 南闷河,作为伊洛瓦底江水系中的一员,是瑞丽江流域的二级支流、允当河的一级支流,有着12.3公里的干流长度,9.6平方公里的总径流面积。近年来,这片流域的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污染负荷日益加重,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这片曾经灵动的水域陷入困境。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瑞丽市委、市政府铁腕出击,以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精心谋划幸福河湖建设的品质跃升之路。在国家、省、州的引领与自身的不懈探索中,瑞丽市正踏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水生态保护路子,让河湖长制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成果,如甘霖般润泽这个祖国西南边陲的边境口岸城市。 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完成南闷河水系整治1021.3米,岸线景观绿化4003.9平方米,生态景观隔离带建设31443平方米,红光箐溪沟整治1751.2米,截排水沟建设1248米,河道水流畅通,河床及岸坡无垃圾堆放及明显淤积,生态岸线比例达到64.2%,年化肥使用量小于250千克/公顷,有效减少入河污染物,面源污染对河流及水体的污染得到减轻,实现有效保护和改善流域水环境目标。 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2公顷,实施封育治理措施1546.2公顷,综合治理经济果木林20.2公顷,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6.5%,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提高流域内蓄水保土能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以筑牢防洪安全为基石。建设完成取水坝1座,输水管道2.09公里,闸门井3座,冲沙井2座,生产道路3.61公里,排水沟3.61公里,沉沙井9口,路基挡墙265米,格宾石笼护岸400米,生态框护坡1186米,仿木钢筋混凝土桩护岸2274米,拦砂坝3座,休息广场1处,集散广场1处,构建起抵御洪水的钢铁防线。 以部门协作联动为抓手。整合水利、农业农村、搬迁安置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实施瑞丽市“凤凰谷”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等4个项目,共整合资金3114万元,实现多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村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呈现乡村景观与田园风光、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的水美乡村风貌。 以开发生态旅游为纽带。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提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梳理南闷河流域森林、田园、水资源,打造“凤凰谷”乡村旅游品牌。以核心景区展现自然人文魅力,以景观廊道串联山水风光,以生态宜居村寨和特色种植示范区丰富体验场景。创新建立“生态保护红利共享”机制:一方面,将2024年210万元旅游收入的20%专项投入生态建设,实施河道清淤、植树造林、环境卫生整治等工程,推动流域水质保持在Ⅲ类,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8%;另一方面,推行“生态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环境维护,积分可兑换分红或公共服务,形成全民护绿的良性循环。这种“以游养绿、以绿促游”的模式,不仅推动沿线村寨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转变,更让生态保护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8个村寨800余户村民通过旅游服务、特色种植增收,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同提升。 以带动群众增收为目标。构建起“生态改善—产业增效—意识提升”的良性循环体系,将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深度绑定。通过保土耕作实现的粮食、经果林实现的果品增加,以及封育治理增产的木材蓄积量,直接经济效益达1113.55万元,年经济效益55.68万元,受益群众每年人均增收1064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0万元。旅游产业带动农户改造生态民宿,推广绿色生产经营。村民自愿长期参与生态建设,实现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 以建立长效运管机制为保障。创新“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管护模式,破解政府兜底运维的传统困局。以“谁受益、谁管理”为原则,组建“生态管护志愿队”,设置河道清淤、绿化养护等公益性岗位,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设立“生态管护基金”,资金源自旅游收入分成(20%)及村民捐赠,并引入企业承包经营性项目,形成“以项目养管护”闭环。政府负责初期建设,后期运维由村民自治主导,既保障生态工程长效运转,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如今,南闷河流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步走出生态困境,迈向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未来,成为边境口岸城市生态治理的典范,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着绚丽篇章。 (瑞丽市水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