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地处中国西南边远山区的迪庆人民,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积极抗战,承担了征兵、交粮、纳税等任务。 1937年10月15日,中甸县奉命成立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12月12日,省府下达劝募任务14000元,中甸群众极度贫穷,只上缴了3600元。11月28日,中甸县长段绶滋组建中甸各界抗敌后援分会,1938年1月28日改为中甸县动员委员会。6月,中甸县奉命征兵,12日,征送第5期常备队退役兵28名,交至安宁续编60军第9补充团。同年11月,征送第3期义勇壮丁20名至丽江,训练期间专送云南驿拨作60军补充兵。1939年,征送甲级壮丁60名到丽江工兵营。同年4月,调送1、2期义勇壮丁退役兵27名,交安宁改编60军2、4、5补充团。同时征送乙级壮丁2名交丽江炮1旅作马夫。共征送抗战兵员137名。同年,维西县奉命征兵150名。自1937年以来累计在维西县内征兵1700多名。在昆明学习电报业务的迪庆籍人冯如瑾、苗沛林应征入伍,随军担任电报员。 1944年7月7日,维西县城举行抗战大会,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献金支援前方抗战,共捐献国币14245元,由县政府汇交云南省抗敌后援总会。 抗战期间,侨居印度的中甸藏族商人马铸材率先带动大批商贩、马帮扩展滇、藏、印“三角贸易”,发展了民族经济,支持了抗日战争。他发动资本丰厚的“恒盛公”“永昌祥”“元德和”“协树昌”几家商号集资法币25万元捐献给国家购买战机一架。由他发起在印度噶伦堡侨民中组织开展“抗日月捐”活动,把捐款按月上缴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转赠国内。 为抗日救亡,迪庆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数以千计的热血青年参军参战,奔赴前线英勇杀敌,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迪庆籍的李向文,在抗战期间,参加国民党滇军60军184师,先后参加了徐州保卫战、血战台儿庄,坚守禹王山、东庄、九里山等重大战役。特别是以滇军为主的台儿庄阻击战,滇军在其他兄弟部队的协同下勇猛作战,重创日军,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战斗中李向文小腿负伤仍坚持战斗,在阵地上被晋升为上士副排长。和立本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是八百孤军的一员。和兴周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抗战期间在部队担任过参谋长等职务,参加了保卫武汉、湘北会战等战役。 抗战期间应征入伍的迪庆籍兵员编入60军,先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等战役,阵亡烈士绝大多数统计不全,有分籍贯统计的迪庆籍阵亡人员共16人。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发动缅甸战争,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同盟国援助中国抗战唯一的陆上国际运输线。在中国政府的呼吁下,美军在中国云南到印度之间开辟了一条新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驼峰航线,这条航线经过的地区海拔高、气流强、气压低,气候恶劣,运输机随时有失事危险。1942年1月18日,美国援华飞虎队一架军用飞机迫降坠毁于中甸吉迪,机上人员4人(其中女1名),跳伞着陆,中甸县政府派吉迪把总杨世荣将人接至松赞林寺,后送往丽江。1945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一)拂晓,一架美国援华飞机坠毁于丽江格子舍作,机组人员5人,跳伞后分别降落于中甸金江车轴、士达,经两村人民抢救脱险,送往丽江白沙。 【摘自《中国共产党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第一卷)》(1941—1950.5)】 (未完待续) 来源:中共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