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时代发展最强音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08 15:18:36

———香格里拉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党的十七大以来,香格里拉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县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从党的十七大召开前的2006年与十八大召开前的2011年的经济发展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五年来,香格里拉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15231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59755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2581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369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9696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4999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92454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313863万元。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香格里拉县又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12280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78元,一连串的突破,标志着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奋力崛起、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香格里拉县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打出高原特色牌

金秋九月,从雪山峡谷到沿江河谷,记者深入各个乡镇、工矿企业,听村民讲述,访科技人员,一个个大力发展产业的镜头不时映入眼帘。

青稞打破了区域种植,从高原坝区走向沿江河谷;一缕烟香飘两岸的烤烟种植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高原坝区油菜花香满高原——香格里拉县的这张高原牌确实打出了水平:人们形象地说,捏糌粑的青稞酿出了美酒,金黄的油菜花里榨出了甜蜜生活,金叶子织成了幸福路。从农业产业小散弱、小而全到初具高原特色,香格里拉可谓下了一番苦功。

香格里拉县是个农业大县,广大乡村仍旧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全县发展的难点和重点还是在农村,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走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近五年来,香格里拉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制定了“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香格里拉县打破青稞种植区域限制,在沿江河谷地区推广青稞种植,并按照“公司+基地”的模式,将青稞供应给香格里拉藏秘酒厂。

“没有什么比收获更让人喜悦”。走在田间地头里,处处都能听到老百姓种植烤烟增收后喜悦的感叹。正在田间忙碌的金江镇村民张仕林放下手中的活说,他家有承包田14亩,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亩产收入最高时2000元,一年四季种地,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现在,在州政府与丽江市进行烤烟种植区域合作的推动下,村里的23户农民开始种植烤烟。他家也调整出10亩地种上了烤烟。由于技术到位、管理有方,2011年,10亩地的烤烟全部丰收,收入达6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5万元。

与此同时,药材、蚕桑、葡萄,一个个产业在香格里拉县农村结出硕果。地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野生食用菌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白酒酿造、菜籽油加工、藏药等产业。以洛吉乡和虎跳峡镇为主的野猪饲养业,以尼西乡汤堆村为中心的尼西鸡养殖,以上江乡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以金沙江沿线为主的蚕桑产业带,以金沙江沿线和河谷地带为主的核桃种植业,蚕桑、药材、无公害蔬菜、马铃薯、高原春油菜等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立体格局。据统计,2011年,香格里拉县农业产值达到了21485万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香格里拉县根据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县情,大手笔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香格里拉这一世界级品牌的背后是香格里拉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五年来,旅游产业从加快培育建设提升为转型升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运作”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和多部门共同培育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局面。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香格里拉县斥巨资打造虎跳峡、松赞林寺、普达措、独克宗古城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扎实推进普达措、虎跳峡、巴拉格宗三大国家公园建设,在旅游兴县战略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1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旅客 6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1152万元。

该县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为促进工业经济早见成效,该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壮大工业规模。抓住云南省把香格里拉县列为工业强县试点县的契机,依托矿产资源丰富、水电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加快矿电产业发展,推进全县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同时,香格里拉县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按照“一园六片”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稳步推进格咱有色金属片区等项目建设。大力整合矿产资源,实施矿电结合和精深加工,提升产业效益。抓好梨园、尼汝河流域、浪都河流域、格基河流域等电站建设、服务协调工作,有序培育发展水电产业,工业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香格里拉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50户,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户。工业总产值达11.16亿元,比上年的8.13亿元增长3.02亿元,增长37.1%;工业增加值达4.06亿元。

立足民生推动和谐发展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香格里拉县着眼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在社会福利、公共卫生、教育、扩大就业等项目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金逐年增多。

在城镇,香格里拉县城的变化有目共睹:龙潭河变靓变美了,多条断头路打通了,卫生状况明显好转,随着坛城广场、池卜卡商贸街、香巴拉小镇、廉租房、小龟山片区、集中供热、供排水管网、大商汇等上百个项目建设推进,香格里拉县正向高原理想城迈进。到2010年,城市绿地面积达7.2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其中公共绿地面积4.9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02平方米,城市亮化率95%以上。

香格里拉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办实事、解民忧、谋民利,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集中办学步伐,落实“两免一补”和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率先实现农民零税、零费、零负担。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5万人,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待遇逐步提高,保障性安居、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

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近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843人。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规模以上村民小组有医疗点,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和文化惠农补贴,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7%。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