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专题 文旅 评论 深度 视频 图片 104.7

如何做好儿童道德教育——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十讲》有感

作者:彭晖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 10:24:23

苏赫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终极任务就是让儿童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即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所以学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德育,真正的教育一定要融入价值观。不同的人对道德的理解各不相同,这里探讨的道德,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即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领域的顶峰就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善。作为教师要努力让每一个儿童内心都充满“发展自己,帮助他人成为好人”的愿望。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的燃料来自于儿童不断的自我肯定,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儿童通过学科学习、参加运动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不断获得自我肯定。仅从道德的字面意思上,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一种自然,一种生命的成长,循道而行即为德。而苏赫姆林斯基所讲的道德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尊心,是一个儿童内在的向上感。儿童内在的向上感会投射到他们生命的各个角落。所以,教师培养儿童根本就是让儿童在活动中找到他的尊严,教师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和运动过程唤醒学生的内在自尊心,培养儿童的道德感。

儿童道德感的源头是儿童心灵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度。这一点也是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潜心培养的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儿童的道德感,比如现实生活中教师们经常使用的表扬和批评手段,就是对儿童道德感造成最直接影响的行为。

作为教师,你真的会表扬和批评学生吗?这也是道德教育途径的探讨。本书把道德教育的途径分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直接教育就是直接跟儿童讲道理。作者说教师只有尊重和热爱儿童,相信他们每一颗年轻的心灵都有善良的因素,并对种种做作虚假伪善的东西毫不妥协,才会拥有获得他们坦诚之心的道德权利。试问我们的教师,当自己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您所讲的东西有多少是自己真正相信的?我们与儿童交流时所讲的东西必须是我们真正相信的,才能说服儿童,而不是利用教师的权威强迫学生相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自己也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很多教师以为对学生表扬应多于批评。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苏赫姆林斯基说,好心应该像思维一样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力图使好心的诚挚的行为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满足。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中最细致的方法是表扬好的行为,称赞好人好事。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被表扬,让学生把做好事变成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表扬。教师要特别懂得表扬的艺术是表扬行为本身,是通过表扬在班级里形成一种向善的氛围,因为德行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表扬,而是依赖于内在的律令。表扬的目的是给其他同学看,它是一种文化而不是控制和交易,是为了制造氛围,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要慎用表扬,不能把表扬变成一种交易。除了表扬我们又该怎么看惩罚呢?作为教师,在现实生活当中惩罚学生是难免的。但我们可否扪心自问,我们的惩罚真正起到作用了吗?我们的责备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很多时候我们在使用惩罚的时候,是不是就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进而制造一种舆论压力让孩子们害怕,以求所惩罚的行为以后就不再发生,因此一劳永逸?我们如果细致思考一下惩罚的作用,它是否应该是对规则的维护和促进学生内在德行的发展?苏赫姆林斯基说:“教师对于儿童的责备是否具有教育力量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取决于他的分寸感和威信。”那么作为教师,我们的道德品质、分寸感和威信又如何呢?

很多时候教师的惩罚收不到预期效果,实则是我们没有把人和事分离。我们在批评过程中忽略了其恰当性,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等值的惩罚。很多惩罚并不是基于规则,也不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一种惩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当教师确实有必要批评学生的时候,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如何批评学生所犯的错误,但仍然肯定你整个人,批评绝对不应掺杂情绪。不能把对学生的批评变成教师个人情绪的宣泄。批评应该指向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批评中感受到,他仍然是这个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

道德教育的第二种方式就是间接教育,间接教育说白了就是班级里的道德气氛,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在创造一种道德气氛,是班级的向善、向上的风气。人无完人,金无足尺,教师难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各种错误,当这些错误行为发生时,教师也要真诚向学生道歉。因为一名教师在一间教室的言行举止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唯美之处并不在于教师说教了什么,而在于教师做了什么。可以这样说,一间教室最终的道德气氛取决于教师本人的道德品格,以及教师对教室道德风气、道德气氛的敏感。教师一旦敏感,就会与儿童有很多细节的互动。所以,道德教育并不是秋后算账,而是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去塑造每一间教室,去塑造学生的每一天,让他们变得更好。

今天,班级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集体,它更像一个共同体。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共同体意味着共识,这个共识就是班级的底线,在不违背这个共识底线的前提下,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他的自由空间,可以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我们所规定的班级规则只能是底线性质的,而绝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努力维护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天性,在有道德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室环境当中,造就一个个善于自我教育的幸福学生。

责任编辑:鲁茸只玛

  • 新华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西藏
  • 光明网
  • 求是
  • 人民网

迪庆藏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香格里拉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8 DESIGNNTEND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新网前审字2008-002、2008-003号 滇ICP备09000927号   滇公网安备5334000200010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53120250005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881015  举报邮箱:70835107@qq.com 

本网站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87-8881015  举报邮箱:708351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