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州,就业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压舱石”,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传动轴”。5年来,我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四个不摘”为遵循,以政策为翼、以品牌为媒、以服务为桥,走出了一条“劳务品牌提质+家门口就业扩容”的特色帮扶之路,让万千群众在就业增收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5年来,我州立足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精心培育的5个劳务品牌,如今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金字招牌”,每个品牌背后都沉淀着实实在在的就业成效。
在维西县,“维西药农”劳务品牌乘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东风茁壮成长。当地以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为支撑,聚焦秦艽、木香等道地药材种植技术,累计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7.71万人次,其中中药材种植相关培训覆盖数千人次。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机制,全县8272户脱贫户、1107户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绑定农业经营主体,3.2万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达9.9万亩,2023年、2024年全县中药材销售额连续突破千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增收等方式带动50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株药材富一方百姓”。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尼西黑陶匠人劳务品牌,则让非遗技艺成为致富良方。在人社部门技能培训补贴和就业帮扶政策支持下,当地黑陶匠人成立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122户村民纳入产业发展体系。通过外出学习、聘请名师指导,黑陶产品从传统器皿拓展到茶具、装饰用品等100多个品种,借助电商直播吸引30多万粉丝,2024年全村黑陶销售额超500万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约3万元,最高达10万元。“以前做黑陶只是手艺传承,现在有了政府的扶持和品牌背书,不仅不愁卖,还能带动乡亲们一起赚钱。”黑陶合作社负责人拉茸批初感慨道。
德钦县的奔子栏手作师劳务品牌同样焕发勃勃生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卓玛拉姆创办的服饰工坊,在人社部门就业见习岗位开发政策支持下,为197个村(社区)提供了技能实践平台。如今,工坊由卓玛拉姆的儿媳此里取追接手,通过“传统技艺+电商直播”模式,将藏式纹样解构重组,开发出文创包袋、饰品等畅销产品,长期带动200多人次在家门口务工,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实现了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的目标。此外,“梅里巧手”“傈乡兰匠”等品牌还通过技能培训与市场对接,让留守妇女、返乡青年等群体靠手艺站稳脚跟,累计带动就业超万人次。


“以前想挣钱得去外地,现在在家门口的零工市场找活干,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少。”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村民扎西的话道出了我州群众对就近就业的期盼与满足。这背后是我州“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坚实支撑。
我州人社部门累计建成3个“幸福里”社区、4个零工市场,其中州级零工市场被认定为省级零工市场,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累计推荐就业岗位0.6万个,服务各类零工1.1万人次。零工市场不仅提供岗位对接,还配套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求职者可通过抖音官方账号、微信客服号快速匹配岗位,真正实现“求职不用跑,岗位送上门”。同时,全州建设3个人力资源市场、16个人力资源分市场,在197个村(社区)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初步形成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为核心,覆盖乡、村的就业服务网络,让群众“步行十分钟就能找到就业服务”。
就业帮扶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则为困难群体筑牢就业底线。全州动态管理的44家就业帮扶车间累计吸纳就业8415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3103人次,人社部门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019.76万元。2021年以来,每年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均保持在5000个以上,截至2025年10月已安置5456人,累计兑现补贴2.4亿元。这些岗位涵盖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等领域,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困难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稳收”。
创新培训模式为就近就业赋能增效。针对本地产业需求,我州开展“订单式”培训,2023年以来,围绕消防支队岗位需求组织农村劳动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电工、汽车维修等岗前培训,学员考核合格后直接上岗,实现“结训即就业”。面对新就业趋势开展7个电商运营培训班,培训522人次,帮助群众掌握直播带货、自媒体运营技能,让高原特产通过网络走向全国。5年来,全州累计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招聘”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214场次,引入1600多家企业参与,发布岗位26.32万个,仅2025年,举办111场次招聘会,覆盖29个乡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心仪的岗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政策赋能、协作搭桥、服务提质,让每个有就业意愿的群众都能有岗位、有收入、有尊严。”州人社局局长杨德寿表示。5年来,我州不断健全就业政策体系,出台《迪庆州关于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落实就业培训补贴、跨省务工交通补助等多项政策。2021年以来,我州累计争取中央就业补助资金46426万元,实施沪滇劳务协作项目资金1000万元,为就业帮扶提供坚实保障。
沪滇劳务协作成为省外就业的重要桥梁。我州与上海市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人社部门深化合作,每年派出稳岗拓岗工作组赴省外对接,5年来,累计派出15个工作组,对接省内外人社部门39家,设立5个驻外劳务工作站,收集岗位超4000个。通过“点对点”务工专车、专机等方式,组织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让群众在省外也能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州抓实困难群体养老保险帮扶,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与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动协作,实现困难群体参保代缴动态清零。2021年至2024年,累计为109269名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335.98万元,代缴率100%。2025年,已为11410名困难群众代缴138.77万元,真正实现困有所扶、老有所养。
从“劳务品牌”的精耕细作到“家门口就业”的全面覆盖,从政策托底到协作赋能,我州人社部门用实干架起就业帮扶的“连心桥”。未来,全州人社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让雪域高原的就业之路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鲁茸只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