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西“禅都”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2 16:58:54

纳西“禅都”流行于维西永春河畔的纳西族村落,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纳西“禅都”歌舞几百年来一代代传下来,并且成为纳西族人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

长期以来,纳西族与藏族在宗教文化、经济及其他领域的交往中形成了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诸多领域中的互动和融合,促进了藏文化和纳西文化的和谐发展。久而久之,纳西“禅都”成为桥头六大村纳西民族文化歌舞娱乐的主要形式。

永春河畔、雪龙山下居住的纳西族,很久以前与藏族杂居通婚,有着很密切的交往。桥头六大村是茶马古道上的藏族马帮必经之地;再者,也是源源不断的信教藏民徒步到宾川鸡足山转经烧香拜佛的必经之地。他们与当地纳西族人民的文化互动,促成了纳西“禅都”文化的诞生,其歌词内容为歌颂大自然、星星、太阳和月亮给人间带来吉祥如意,人们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向长辈和亲友之间相互祝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老人去世表达哀思和悲痛等内容。由于历史的局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寄托于天地、神和菩萨的恩赐,体现了纳西族人民善良、朴实、执着的情感。藏族的锅庄舞和纳西族的“禅都”在歌词内容上大体相似,但在唱腔和舞步上却有差异。在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中演变成具有特色的纳西“禅都”歌舞风格。纳西族人民能用藏语歌词演唱具有纳西风格的“禅都”歌舞,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考究、探讨。

迪庆州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娱乐方式。比如:傈僳族的阿尺目刮,藏族的锅庄和弦子舞、纳西族的满达等多种民间娱乐形式。然而,纳西族的“禅都”是藏族和纳西族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并且已经成为纳西族群众在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歌词内涵丰富,唱腔优美动听、舞步豪放热烈,能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一度中断了纳西“禅都”的传唱。 “禅都”传承人多数已去世,健在的年岁已高,为数极少,“禅都”面临失传的危机,抢救工作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以刘汉同志为主的“禅都”爱好者,发起了抢救纳西“禅都”工作,并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在桥头六大村走访健在的老歌手,通过组织“禅都”舞会,收集了大量“禅都”歌词,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歌手。经过“禅都”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于2010年12月22日成立了“维西县纳西古歌禅都传承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积极发展会员。到目前为止,会员近300人,桥头六大村各村为一个活动小组,聘请了辅导老师培养中青年歌手开展传承工作。四年多来,协会组织了三次歌手大赛,涌现出一批中青年歌手,“禅都”传承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禅都”经典歌词三十多首已谱成曲,并着手整理上百首“禅都”歌词。

纳西“禅都”在传承和拓展中,藏文化和纳西文化交流与互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内涵。也是我州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济交流、文化交融、包容共存、和谐发展的历史见证。

回顾纳西“禅都”的昨天,使人对纳西族的聪明才智赞叹有佳,目睹纳西“禅都”今天欣欣向荣的形式,传承后继有人,令人振奋。纳西古歌“禅都”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朵小花将永远长存,常开不败。(钱裕民)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