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江扬波念忠魂——杨湛英的故事五则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尹好/搜集 和柯/整理 发布时间:2019-08-02 10:22:58

三、 千古奇闻——澜沧江上架蔑桥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了东南亚地区。仰光告急!滇缅公路告急!中国派出十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1942年3月,远征军200师在缅甸同古与两个日军师团作战,激战11天,击毙敌军五十五师团5000多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3月底,英军驻守的仰光、腊戌机场、密支那相继沦陷,在战略上已被日军切断了我军退路,远征军少数退往印度,多数翻越缅北野人山回国。

1942年4月28日,一封鸡毛夹火炭的信(火炭表示十万火急,鸡毛表示信要飞速寄)要送往叶枝。从维西出发的一匹马,汗流浃背,马不停蹄地奔跑了200多里路才到叶枝。人下马,马倒地,再也起不来。打开信,三江边防司令王嘉禄接到民国省政府主席10天内在澜沧江上架一座桥的命令,抗日远征军要通过。信上没说修什么桥,也未派技术人员,想不出架桥的方法,却想到了李沧恒:他乐于为集体办事,为国家出力。一辈子赶马见过的桥多,一定能想出架桥的办法。王嘉禄快马加鞭,到岩瓦找到李沧恒说了架桥的事。

李沧恒想:我见过怒江上的惠通桥,沧江上的功果桥,石鼓河上的铁索桥,溜同江上的链子桥,这些桥不可能10天就建成,也见过平缓流水上的浮桥,但沧江大峡谷腹地水流湍急,波浪翻滚,不能架浮桥。在怒江当珠小河沟上架有竹篾桥,最长不过五丈。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在沧江大峡谷10天就能架一座桥的。传说,仙人阿柯玛在沧江峡谷最峡窄的响水处架桥也没成功。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到在省城读过书的杨湛英,他聪明、书读得多、走过的桥也多,一定能想出架桥的办法。他把想法告诉王嘉禄。王嘉禄立刻招见杨湛英。杨湛英沉思一会儿说:“可架篾桥。”在场的人听了都睁大眼睛直摇头:“最长不过二丈的实心竹篾怎么能在百丈宽的沧江上架起桥,不可能,不可能!”李沧恒说:“别急,别急,先让湛英把他的设想讲完。”

杨湛英有股牛脾气,敢想、敢干、敢担当,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他分析说:“我们通常造的一股蔑溜索能载两人,如8根溜索能载16人。桥底放6根溜索,索上铺6尺板,6尺板上面一边铺一根溜索,可稳住6尺板。左右拉两根溜索做扶手,扶手索与底索用篾片扎成花格桥栏,防止行人落江。为防止桥摇摆、颠簸,左右两边各拉两根稳桥索。一次过16人,过桥时专人把守放行,就能确保安全。架桥地点选在吉岔,那里原有一根溜索,架桥方便。从维西城到沧江边吉岔,顺着吉岔河到山顶,翻过碧罗雪山到怒江最近。”杨湛英有理有据的分析增强了大家架桥的信心。于是王嘉禄就通知从叶枝到树苗的沧江两岸各乡、各保、各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居住在山区的人家每户出一捆山上的实心竹篾皮,居住在江边的人家每户出一块6尺长木板到吉岔江边修桥。

杨湛英从小在澜沧江边长大,他见过村民编织竹绳当溜索,对架溜索很熟悉,对编织竹绳也很有经验。拴溜索一边要栽4颗桩,每挖一个洞,他都要亲自量一量洞的深度够不够;每栽一棵桩,他要认真检查栽得牢不牢固。工地上不会编织篾索的人多,他就亲自做示范,如每增添一根篾皮要怎么插入才不突出割手、怎样编织才能光滑牢固等。每一块木板他都要检查是否腐烂?他日夜守在工地上,在他的鼓舞下,大家都很努力,8天时间就搭建了一座2米宽,500多米长的篾索桥。这是一个奇迹,是沧江大峡谷人民的一大创举。这一创举为抗日作出了 贡献。

人们看着竹篾桥说:“杨湛英真行,以后杨湛英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桥架好后,4月下旬,远征军第五军的一个炮兵团1300多人,翻越俅江山,在此桥经过,回到内地。5月中旬,远征军第九十六师也通过此桥回到了国内。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