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 巴 东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和阿伍 发布时间:2021-03-03 11:12:14

当周围的老哥们有点调侃地对我哥喊“中国·巴东·日旺”时,我父亲的名字变成我哥的名字。我的思绪会像白云一样飘回到故乡那个叫“扎史达”的弯弯路。从我家屋顶望下去,那弯弯的路,又近又远,时断时续……眼力好的人会在拐弯的明亮处,认出哪个是村头的扎拉,哪个是村尾的日旺,哪个又是酸梅子塘的扎堆……

巴东,藏语意为人们从四方而来聚集在一起。有些家从“萨堆”、雅江等藏地而来,有些家从汉地成都、德钦(故乡人认为德钦是汉地,所以叫具巴伽)而来,有些家从丽江、拉市、叶枝而来,有些家翻越高黎贡山而来……他们也不是只讲一种共同语言,常常是“见人说人话”——对着不同的家说不同的话,孩子们会讲藏语、纳西语、傈僳语。他们也没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常常也是“各取所需”:藏房里有“觉赤”(纳西族家庭里的一种睡床),傈僳的木楞房里有藏人的神龛,纳西人最爱喝酥油茶。他们更没有共同的信仰,各敬各的神,有释迦摩尼、耶稣、自然图腾等。但他们有一条共同的路,为每一年全家人的茶叶、盐巴,还有过年的新衣服,踏上那条漫漫的“贝母之路”,大家称“挖药人”。

每年的6月,青稞收割完,玉米下地之后,先辈的壮力男人们就开始邀约:你背多少斤糌粑,他带多少斤酥油,我拿多少斤肉。他们会严格计算糌粑、面、油及肉的量,按照两人一个铺,明确行李分工。计算好日子,开始出发。起初,走的还是现在的药山路,即经过燕门乡谷扎村、翻越多根拉、与外转经路线并行至秋那通,沿河水而上到达卡瓦格博神山深处采挖贝母。据说因卡瓦格博神山为“赞日”(藏语意为厉神),最容易得“鲁”病(招惹山神引来的治不好的病),挖药人短命的越来越多,加上西藏阿丙人经常强行禁止采药而放弃。后来他们多方打听,改道经过巴东或茨中牧场,翻越雪山,到达迪麻洛,过怒江,在丙中洛休整,再翻越说拉(不是德钦境内的说拉山),到达秋依(今独龙江乡),上到察隅后,直奔达旺地区(即现在的中国藏南)那个他们梦寐以求的药山“达旺梅鲁达旺扎”(藏语,意为达旺地区的贝母像月亮一样)。此时,他们已经离家半个月了,开始以四人一组、二人相约地在达旺不同高山的严寒里寻找宝贝——贝母,他们每天都努力着,争取平衡每一天的“糌粑倒出来贝母装回去”的节奏。这个节奏会持续四十来天,随着糌粑的一天天减少,老者的歌中,年青人的梦中回家的梦开始弥漫开来……他们背着希望的贝母,在半饥饿状态下,踏上了艰难的回家之路。当然,他们先要把贝母卖出个好价,大多数时候,选择沿怒江而下翻越獐子山,直接进入到维西县澜沧江边的岩瓦村,那里的价格最好,那里也有专门的商贩准备好伽查(藏语意为汉盐)、茶叶和布,静候这些涉藏地区来的珍珠贝母。

幸福伴随着辛苦而来,息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也会唱“梅归老几都硬,征朴玛拉针萨敏”(藏语意思是挖药路上的艰辛,恩情父母也难想象),“嘉木察瓦绒,布察安依安萨依”(藏语意思为怒江边的行路难,是我男儿哭过的地方)。但他们最苦的,还是遇到同伴、亲人在雪崩中消失,以及山难导致的疾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伴离世。

到9月,全村老老少少都会望向同一个地方,就是那个“扎史达”的弯弯路,因为从那个地方会传来挖药人的悲与喜。喜时,远处传来几声枪响,紧接着是一阵枪声,当枪声越来越近时,就有胜利的“嗯……嗨……”声,那时候全村已是落地开花了。但很多时候也不是这样,开始有几个人影,慢慢地,在拐弯的明亮处,大家会寻找着自己的亲人,村邻们也知道了哪家的亲人再也不会回来,会默默地走向那家,共同承受挖药人带回的一点骨灰。挖药的所有人都会走进那一家,留下同等比例的茶、盐、还有布,才会走向各自家门。

但是,那一年是个例外,挖药人不仅带回茶、盐和布,还带回铁箱、罐头和炮弹壳做的酥油茶桶,更带回一个故事,说是在药山上,不知道是哪边的部队,枪口抵住挖药人的脑门,问是哪里的?颤抖中回答的声音长久地回荡在整个山谷——“中国·巴东!”那时候的家乡人,确实不知道自己是德钦燕门人,更说不清楚云南省、迪庆州,只知道自己是中国巴东的。不知道是说了实话还是山谷那个颤抖回声,但挖药的人们浩浩荡荡地都回来了。


责任编辑:李佳佳

上一篇:花语(组诗)

下一篇:母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