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竞生先生二三事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重文 发布时间:2021-10-09 10:57:07

我曾亲眼目睹过已仙逝多年的杨竞生先生挖掘迪庆藏药的艰辛。

第一次接触杨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得是1976年10月底,杨老受省药检所的派遣,到我州核实几味进口藏药的标本。州卫生局派我陪同杨老到德钦县奔子栏乡(今奔子栏镇)藏医室找老藏医江初,到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找老藏医恩主。向他们了解加工藏药的情况,并核实几味进口藏药的标本。当时,我们乘坐林区拉木料的大货车,迎着寒风,在夜间到达德钦县老藏医江初家。吃过晚饭,办完事情,他谢绝江初医生的挽留,要乘着月色到尼西乡找老藏医恩主。我不敢跟他计较,因为他比我大27岁,还是从省城来的老专家,只好硬着头皮,顺着公路前往中甸方向赶路。一路上,他给我讲了些藏药知识,还提到藏药黄蒿能治疟疾,正在提取黄蒿素等。一直走到凌晨两点,过了伏龙桥到达尼西乡幸福村,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20多公里。我实在走不动了,建议他找个地方休息再走。正好那里的乡村小学里有我的一个亲戚在那儿教书,他叫冯刚。我鼓足勇气敲门,得到冯刚的回应,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俩借了条毛被一起睡地铺,由于太困太累,我倒头就睡。第二天早晨不到8点钟,杨老又把我叫醒。我匆忙向亲戚要了点剩菜剩饭,囫囵吞枣地吃完便忙着赶路。由于白天气温高些,杨老决定到林区采标本,我背着他的标本夹,在林区慢慢悠悠地寻找,直到下午5点才到汤堆村老藏医恩主家。恩主医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了我们一些他自己加工的藏药丸,并且在林区找了一辆拉木料的拖拉机,送我们回中甸县城。一路颠簸,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到家。杨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吃苦,做事雷厉风行。

第二次与杨老共事是在1986年。当时,迪庆州计委牵头,从州卫生局、州农业局、州气象局、州药检所、州统计局、州医院、州藏医院、中甸县医院等单位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中药资源普查队开展野外调查,我从州医院抽调负责野外调查,重点是藏药资源调查。当时,我们采集到了上千份植物标本,却只有一个懂植物分类的科技人员。为了科学鉴定,我们邀请了杨老,他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免费为我们进行了鉴定。当时他正在与我州著名的藏医向·初称江初合作编撰《迪庆藏药》,我们将一些标本赠送给了他。为了出版《迪庆藏药》,杨老跑遍了迪庆的山山水水,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在此专著的前言,他还提及了我。

第三次与杨老的打交道是2002年。当年,我儿子杨青松云大生物系毕业,考上中科院硕士研究生。因杨老返聘在植物研究所,我请他帮忙推荐导师。他当时很想成为我儿子的导师,但专业不同,并且已经退休。于是,他把我儿子推荐给了其他导师。当年,他带着我儿子和其他3个大学生去西藏拉萨等地采集标本及调研,为了节约经费,他先让学生们返回昆明,而已上80岁高龄的他独自去联系出书的事宜,谁料这一分开竟成了永别。事后才知道,这几位大学生的出差费用全部是杨老自己掏的腰包。

杨老眷恋迪庆,迪庆人民更怀念他。他将迪庆的藏药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迪庆乃至云南丰富的藏药也铸就了杨竞生这个不朽的藏药专家。

生长在涉藏地区,酷爱藏医的我如今已年过古稀,此生能与杨老相识,受他的启迪,实乃三生有幸。在5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我也用过藏药救人,对本地藏医史做过探讨,发表过《迪庆藏医史初探》等论文,出版过《香巴拉杏林往事》《迪庆藏药配方100味精选》等小册子,继承了杨老遗愿,报答了杨老的教育之恩。

有幸的是,2013年经过杨老家属的推荐,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研究员将杨老的遗著《藏药植物资源考订》的文字整理工作交给我儿子完成。他不负厚望,秉承遗志,在各级领导和贤达的帮助下,通过6年埋头苦干,终于整理完成了这部260万余字的著作。这部著作得到了国家项目的资助,得以“中国藏药植物资源考订”冠名。对此专著,植物学泰斗吴征镒院士评价是“治学之严谨,考订之认真,实为楷模”,为我国中药学、民族药学、藏药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杨老的评价是“植物考据学的实践家”。

在此呼吁年轻人,我们要向杨老那样“沉”得下去,把论文写在实用的大地上。

杨老精神千古永存。


责任编辑:泽仁拉姆

上一篇:住在上游的姑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