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中蕴含的文明智慧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谢茂松 发布时间:2024-02-23 10:14:12

元宵节这一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中国文明原理与文明智慧。

在中国传统里,农历正月初一原被称作“元旦”。现代因采用公历纪元的缘故,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称为“元旦”,而把农历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元旦之“元”为始,“旦”为日,元旦是过年之“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结年”。一开始、一结束,正所谓“物有终始”,正月十五元宵还在年关之内,过了元宵节才算是新的一年。

元宵节最为大家熟悉的活动是吃元宵与看灯会。元宵节亦被称为“灯节”,“灯”在元宵节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元宵节有观灯、打灯谜、舞龙灯、求灯、送灯等活动。灯在元宵节中具有多重意义,寄予了中国人生命深处对于人间美满生活的追求,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中国文明和中国人善良、讲和平的本性。


一、观灯与灯谜:万民同乐、万民一体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元宵节张灯、观灯从汉代就开始了,至唐朝尤其是宋朝而大盛。唐玄宗时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署休假三天,与民同乐。宋太祖时甚至将休假增加到正月十七、十八两日,元宵节的休假期达到五天之长。    在北宋的元宵假期中,城里街上可以通宵达旦观灯,人山人海,可谓达到了过大年收场前的最高潮。笔者犹记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年期间,每个单位的大门都用新折的柏树枝扎成一座醒目的拱门,象征着龙门,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彩灯在夜间闪烁,颇有古代元宵节之遗风。

元宵节盛行打灯谜,这与中国文明的士大夫文治传统有关。打灯谜不仅是歌颂太平,也有批评和婉谏,传承《诗经》的“温柔敦厚之教”。灯谜的谜面出自经、史、子、集,但也有出自传奇小说、民间谚语,还有鸟兽草木之名。灯谜因此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元宵节灯上往往绘有古今人物故事。有些地方闹元宵还有社火、社戏的演出,社火、社戏既是娱人,也是娱神,感谢、回报上天以及一方土地过去一年给予的丰收,才有了“五谷丰登”,同时祈求新年风调雨顺。


二、舞龙灯与舞文、武狮:止戈与德化

过大年期间,尤其是元宵晚上流行舞龙灯。南方有些地方元宵节则舞火龙,有的是在竹篾扎、用纸糊的龙里面放置灯烛,还有的用干稻草扎成一节节的龙,上面插上一根根点燃的香,十足的火龙,与天地遥遥相应。    南方民间舞狮分文、武狮。武狮之勇猛可见,而“狮”字的一边为“师”,与表示征伐战争的“出师”有关。《周易》的师卦深刻体现了中国文明出师、战争之道。舞狮往往有狮王大赛,狮王大赛可视为象征着战争中选拔堪为统帅者。

较之武狮,文狮相对温柔可爱。武狮之“师”是出师讨伐之“师”,而文狮之“师”则是“天地君亲师”之“师”,体现文治、教化与柔道。舞文、武狮子,更是显示刚柔并济之道。

中国文明对于狮子形象的塑造,不是一味地武力勇猛,而是老百姓可以亲近的仁义之师,当代中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文明根源。中国文明对于狮子形象的塑造,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从舞文、武狮子,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中国文明对于和平与幸福的无比珍视。

从元宵节舞文、武狮子,还可以进一步深刻体会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其中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动力。


三、送灯(丁)、点(添)灯(丁)与妇女过桥祛病

有些地方元宵节还盛行求灯、送灯(娘家给新嫁女儿送灯)。灯与“丁”谐音。北方一些地区以及南方客家地区,有俗称“点年光”即点灯的习俗:从除夕到初三,或到初五、初十,每间屋子都要点上一盏灯而保持不灭。点年光一方面是以火之光明来驱邪、驱晦,另一方面,点灯寓意“添丁”。求灯(求丁)、送灯(送丁)、点灯(添丁)深深寄寓着中国人对于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执着追求。    再如大年三十贴福神、初五求财神等,并非无用之迷信,而是一种对于幸福生活的自我暗示与自我追求。在中国文明的原理与智慧中,事情在发生、可见之先,其实是有不易觉察甚或不可见的先机的。要形成此先机,应当布局并形成场域。过年的种种仪式、祈求其实就是在布局、形成场域,同时也是自我暗示,想在、做在事情之先。其中的哲学,乃是我们今天相对陌生的先秦象数之学与刑名之学。

元宵节南方一些地方盛行妇女过桥度厄、祛病、消灾。这一节日仪式表达人们对身体健康、无灾无病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吃元宵与探春、团拜:过年的余味

宋代盛行元宵夜吃元宵,象征过年团圆、圆满。元宵节有一个生动的场景,就是孩童们打着灯笼游玩。当孩童收灯,并吃完了元宵之后,就意味着圆圆满满地过完年了。小孩穿上新衣服,长了一岁,要接着上学了,而大人过完元宵后则是继续工作。    中国哲学往往强调余音绕梁,而不是戛然而止,结年是徐徐结年,留有余味。所以,有些地方在元宵节之后,有到郊外探春之习俗,也有元宵节后团拜的习俗。

节日尤其是十五天过大年的完整结构,乃是相对于一年到头的平淡生活与劳作的升华。过大年是丰富多彩的,就像烟火一样绚烂。孔子说“绘事后素”,素朴德性本色打底的,就是家国意识,但在本色打底基础上需要神采、丰腴。

回到家过年、过足年,乃是意味着回到家里做主人,乃是关乎回报养育自己的亲人、故土的价值观以及自尊、自信,也关乎家国共同体、天地人神共同体的召唤与记忆。作为世俗性的人,需要在节日仪式中得到生命的升华。个体、家族、国家生命意义的连续,历史、文化的整合与社会的凝聚,全在传统节日系统尤其是过大年中被召唤而至。中国节日传统与现代生活不是脱节的,恰恰是如流水一样连续的。

传统节日经过长期积淀,蕴涵着一整套关于家国天下的公共信仰体系。今天,如何善加利用好节日的多重复合功能,有志于国家文化软实力者,尤其是有志于中国文明复兴者,当深思并开掘中国传统节日系统的多重功能,从而返本开新、守正创新,让中国传统节日愈加“充实而有光辉”。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

上一篇:野猫来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