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同桌左山乡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殷著虹 胡家俊 发布时间:2025-07-21 10:39:46

20世纪70年代中叶,“高考”的号角尚未在神州大地吹响。在昆明市第十二中学高741班的教室里,活跃着一群性格各异的少年,而左山乡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他或是因学业出众备受瞩目,或是凭天赋异禀令人赞叹,又或是与我同桌情谊深厚,成为那段青葱岁月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与左山乡同窗共读三年间,同学们都唤他“座山雕”。这个绰号源于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面角色。一来,他的名字“左山乡”与“座山雕”发音相近;二来,学校组织排演《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进匪窟”一场戏时,他将座山雕演绎得活灵活现,仿佛从电影中走出一般。不知从何时起,这个颇具戏剧性的绰号便悄然落在了他身上。

岁月悠悠,如今我对他原本的模样已有些模糊,可“座山雕”这个称呼,却如同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印记,难以磨灭。不过,现实中的左山乡,与戏剧里阴险狡诈的座山雕截然不同,他的身上,满是生活的趣味与阳光。

左山乡对画画有着近乎狂热的热爱,比起临摹,他更钟情于写生。记得一次我们班从农场学农归来,途经羊方旺火车站,我们坐在高高的站台上稍作停歇。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将素描本往大腿上一搁,“哗啦”一声从帆布书包倒出几支铅笔之后,他一手稳稳托着画本,另一只手伸直铅笔,眯起眼睛,专注地打量着眼前的景色,而后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片刻之间,一幅线条灵动、构图精妙的风景画便跃然纸上。当最后一抹霞光沉入铁道尽头时,画纸上的世界却悄然苏醒——歪斜的信号灯在暮色里泛着幽蓝,铁轨如两条银蛇游向远方,就连站台缝隙里钻出的狗尾草,都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蓬勃生机。如今回想起来,他作画时那副从容潇洒的模样,依旧清晰如昨。

他的聪慧,在学习上更是展露无遗。记得有一回,他突然郑重其事地发誓:“下回,下回看我的!”原来是他在化学课上较劲,立志要在下次阶段测验中崭露头角。没想到,他真的说到做到。那次测验,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惊艳了所有人。虽然具体分数我已记不清,但我永远忘不了化学老师高举着他那张满是红勾的试卷向全班展示时的场景。他表面上故作淡定,可嘴角那抹藏不住的笑意,早已将内心的得意暴露无遗。

他的才华远不止于此。记得上高一那年,他的一篇作文更是惊艳众人。文中,他讲述了一位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事迹:某天,在南太桥边,一个正在游泳的孩子突然被桥下的漩涡卷入,两岸瞬间响起惊恐的呼喊。孩子被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朝着桥洞快速漂去,头和身子不断下沉,情况万分危急,人群中爆发出阵阵绝望的惊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年轻的身影冲破人群,纵身跃入河中,精准地落在孩子身旁,一把抓住了孩子……最终,孩子获救了,而浑身湿透的解放军战士却在众人围向孩子时,默默消失在人群中。文章细腻的描写、精彩的叙述,再加上老师激情澎湃的点评,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深深被这篇作文的魅力所折服。

1974年9月,我们这群青涩少年高中毕业了。根据当时的政策,所有同学都要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多数同学都去了昆明附近的农村下乡,而左山乡则回了北方老家,自那以后,我们便断了联系。直到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无数年轻人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我辗转听闻左山乡凭借出色的绘画天赋,考入省外一所知名美术学院,后来又留在了学校任教。

时光流转,去年在昆明的一场书画展览上,一幅名为《云岭晓歌》的国画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画家以灵动而独特的笔触,将云南山水的钟灵毓秀勾勒得淋漓尽致。画面中层峦起伏,云雾似轻纱般在山间飘荡,那些沉睡的山川湖泊,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鲜活地跃然纸上。当我的目光落在那苍劲有力的落款“左山乡”时,往昔的画面瞬间在脑海中翻涌,认定这一定是当年被我们戏称“座山雕”的同窗之作。听闻他在蓉城退休后,仍在坚持搞创作,我想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承载着我们共同的青春梦想,以及那段如歌如诗的岁月……

责任编辑:鲁茸只玛

上一篇:婆婆教我釆蘑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