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深爱的维西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唐晓芳 发布时间:2025-10-20 14:47:07

今年,我33岁。而您,我的家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迎来了40岁的生日。回望过往,我的生命轨迹恰似您发展年轮上一个微小的印记,虽不夺目,却浸满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感恩。是您,以博大温暖的胸怀,护佑我成长;是这片土地上无数双热情坚定的手,托举我的梦想,助我跨越山峦,拥抱广阔天地。

贫寒童年,爱如暖阳

1992年,我出生了。母亲总爱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心疼地抱着我瘦弱的身躯。那时的您7岁。因家境贫寒,饭桌上常常摆着粗糙的包谷饭,那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每一口都带着岁月的苦涩。

然而,父母的爱,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穿透那贫瘠岁月的阴霾。他们总会悄悄为我单独蒸一小碗珍贵的白米饭,那是童年里最珍贵的幸福。

童年的衣衫,浸满了母爱的针脚与生活的艰辛。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发的校服,母亲特意买大了两个号,仿佛在为我的成长预留足够的空间。从此,那身蓝白相间的校服上,便不断被缝上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补丁。那密密麻麻的针脚,记录着我的成长,也见证着母爱的深沉。

那时的您物资匮乏,家家都在为温饱奔忙,可村子里总飘着守望相助的暖意。谁家缺了农具,邻里会主动递来;谁家孩子没人照看,邻里会帮忙照看。这份朴素的善意,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大家紧紧连在一起,在清贫的日子里焐热彼此的心房。

逐梦少年,恩情难忘

2004年,我上了初中,懵懂的心开始感知知识的力量。我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挣脱大山的束缚。同学们大多清苦,特别是来自偏远山村的伙伴。他们在四面透风的集体厨房里,用石头垒灶,烟熏火燎地做饭,稚嫩的脸上常挂着锅灰与泪痕。

可命运的考验来得猝不及防。初一那年,肺炎像一场暴风雨,把我狠狠击倒。为了救我,父母咬牙砸锅卖铁共凑了48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为了看病我第一次走出了大山。那辆满身斑驳的客车,混杂着汗味、泥土味与柴油味,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疯狂颠簸。我一路晕眩呕吐,五脏六腑像移了位,好不容易到了县城,却没有初见“外面世界”的欢喜。没有医保的年代,住院两周耗尽了家财。那条崎岖的路、高昂的医药费、父母紧锁的眉头、背着我偷偷抹泪的背影,像细小的芒刺,深深扎进我心底。

万幸的是,我回到了校园,还得到了老师的关爱。她们看我冬天盖的被子太薄,悄悄送来新棉被;知道我缺习题集,把自己的辅导书塞给我;在宿舍开饭时,给我添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这些点滴温暖,像冬日里的炉火,驱散了我心中的寒冷,也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那时的您,虽仍在艰难中前行,可那份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那份藏在邻里间、师生间的博爱,早已悄悄刻进我的骨子里。

笃定行者,志存家乡

2008年,我如愿考上迪庆州民族中学。通往香格里拉的路,漫长又险峻,客车要翻越三座大山,从清晨走到日暮。那是我走过的最远的路,仿佛连接着两个世界:一边是生我养我的大山,一边是充满希望的远方。

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我像饿极了的孩子般汲取知识。图书馆的角落里,总留着我埋头苦读的身影;课堂上,我总抢着举手发言,和老师、同学争论解题方法;就连课余时间,也抱着书本不肯放下。后来,我凭着这份拼劲,叩开了大学的校门。

可越是走得远,心中的牵挂就越重。我要回去,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为改变家乡尽一份力。这个念头像火焰般在心中燃烧,从未熄灭。

那时的您,虽还没完全挣脱贫困的枷锁,可脱贫攻坚的春风已悄悄吹进山野。我听说村里通了简易公路,乡镇盖起了新学校,有更多孩子能像我一样读书。这些细碎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反哺桑梓,青春作答

2016年,我如愿成为一名扶贫工作人员,以脚步丈量故土山水,用汗水浇灌梦想。

童年记忆里的维西,是漏风漏雨、吱呀作响的木楞房;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砸进泥土却难换温饱;是赶集路上肩挑马驮、翻山越岭一整天的沉重喘息。学校的木板宿舍四面透风,师生碗里多是自种的土豆白菜和难以下咽的包谷饭。多少伙伴因为家里穷,早早放下书包去放牛、种地,他们辍学的叹息,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我的父母,就是凭着一股韧劲,用布满老茧的手四处打工,才把我从大山里“托”了出去。这些刻骨的记忆,让我在扶贫路上格外坚定,绝不能让家乡的孩子再经历我曾经的苦难。

于是,我们出发了。徒步走进最偏远的乡村,披星戴月走访家家户户:谁家的房子漏雨了,谁家因病返贫了,谁家孩子拿着录取通知书却愁学费,谁家的田地因为缺劳力荒了……这些事,不仅记在工作簿上,更刻在我们的心头。

在深度贫困村念里米村入户时,一个小女孩的身影让我红了眼。深冬的夜里,她坐在火塘边,就着微弱的火光伏在膝盖上写作业,单薄的衣衫根本挡不住寒风。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我默默掏出身上仅有的两百元现金塞给她,她抬头时眼里闪着光,让我瞬间湿了眼眶。

在群众大会上,我总忍不住讲自己的故事:“大家看我,就是那个吃包谷饭、穿补丁衣、差点因病辍学的山里娃。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孩子上学,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办法。”有一次,一个村民听完后红着眼说:“再难,我也要让娃好好读书,不能让他像我一样苦。”

脱贫攻坚的路上,从不缺并肩作战的战友。女干部小和,揣着病情诊断书还奔波在产业验收的路上;新婚的小王,错过了妻子分娩,只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还有无数同事,把家安在村里,把心放在群众身上……他们的背影,就是傈乡大地最坚实的脊梁。

那时的您,贫困的烙印还没完全褪去,脱贫攻坚的号角刚吹响,前路虽难,但我们心里装着希望,脚步从未停下。

崭新傈乡,共赴未来

如今,我33岁,您40岁。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眼前已是焕然一新的家园。

我5岁的女儿在童话般的幼儿园里快乐成长,拥有无数条我儿时梦寐以求的公主裙,每日享用营养均衡的三餐。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楼,每天开车上下班。曾经颠簸一整天的返乡路,如今一小时就能轻松抵达。

在这片土地上,再无孩子因贫失学,窗明几净的校园,先进齐备的设施,孩子们得以安心学习成长;硬化路几乎蜿蜒至每个山村,客车平稳穿梭于昔日险峻山路,载着乡亲们的憧憬驶向远方;安全稳固的住房取代了风雨飘摇的木楞房,“居者有其屋”终成现实;曾为治病卖房的家庭,如今用上了医保卡;荒山披绿装,核桃、花椒、中药材郁郁葱葱,四季瓜果飘香;水、电、网通达四方,现代气息唤醒古老村寨。

幼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贫弱皆有所依。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随着时代的脚步,一步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33岁的我和40岁的您,都褪去了青涩。您用脱贫攻坚的春风抚平我记忆的沟壑,又用乡村振兴的笔墨为我续写新的篇章。从包谷饭到白米饭,从缀满补丁的校服到经常可换的新衣,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正是这片土地从贫瘠走向丰饶的生动缩影,是时代变迁最真实的写照。

此刻,县城的灯火璀璨,胜过星河。这璀璨的光亮里,有父母佝偻背影里的咬牙坚持,有恩师递来饭盒时掌心的温度,有战友泥泞跋涉中磨破的鞋底,有无数个如我、如你、如他一般的平凡身影,以赤子之心,共同铸就了您今日的荣光!

谢谢您,40岁的维西!谢谢脚下这片土地孕育的坚韧与善良,护我走过风雨。谢谢这首40年翻天覆地的壮丽史诗,赠予我、赠予万千傈乡儿女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生机勃勃的幸福未来!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