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宜居宜业展现新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40年来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综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和丽瑶 张燕 和靖云 和志荣 发布时间:2025-10-13 11:40:29

清晨的阳光掠过碧罗雪山,永春河公园里,老人们伴着傈僳山歌的悠扬旋律,晨练正酣;维西县第二中学校园内,琅琅书声与编程键盘声此起彼伏;县人民医院里,医生用智慧系统调阅病历,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曾经山路十八弯、缺医少教的偏远县城,如今已是校有科技味、医有安全感、城有山水韵的幸福家园。维西县成立40年来,教育、医疗、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合力交出了一份厚重温暖的民生答卷。

教育革新

科技赋新能 文化育根基

“注意调整飞行高度,保持航线稳定!”在维西县第二中学的操场上,信息技术教师王馨梅正指导学生彭双平操控无人机完成穿越障碍训练,计算机教室里学生们敲击键盘编程的声音此起彼伏,科技与教育的碰撞在这里迸发活力。这所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中学组建了专业无人机飞行队,在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斩获奖项,成为维西县教育打破传统、拥抱创新的生动缩影。

40年前,教育资源匮乏是制约维西县发展的“拦路虎”。泥土地当操场、破旧木屋做教室、一校只有一个篮球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许多偏远村寨的孩子要翻山越岭才能走进课堂。随着教育普及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维西县逐步补齐教育基础短板,正式开启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此后,教育投入持续加大,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曾经的土操场铺上了塑胶跑道,旧木屋换成了明亮的教学楼,教育公平的阳光逐渐照亮每个角落。

如今,维西县的教育事业已呈现出优质化、特色化、均衡化的新面貌。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改革深度融合,全县积极探索“一师一档”“一生一档”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同步发力,通过校园招聘、事业单位招考、“硕师”计划、人才引进等多渠道持续充实师资力量,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教育服务网络,各学校均实现“一班一球、标准操场”全覆盖,同时实现了让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入园。

此外,该县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康普乡中心完小傈僳族非遗乐器“起本”进课堂,塔城镇中心完小锅庄舞成为课间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0年的教育变革,让山乡学子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医疗提质

守护健康家园 织密保障网络

“以前看重病、大病都要去昆明、大理,不仅开销大,而且路途远、折腾人。如今,在县人民医院就能治疗,太方便了!”说起就医变化,维西县保和镇居民和文英打开了话匣子。作为常年受心衰、哮喘困扰的患者,她过去总为“看病远”犯愁,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诊疗,这让她格外安心。她的经历正是维西县医疗事业从缺医少药到便捷优质的缩影。

40年前,维西县仅有1所县级医院和几所乡镇卫生所,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基础器械,遇到稍复杂的慢性病或急症,群众只能舍近求远,看病难、看病贵曾是压在各族群众心头的重担。

随着时代发展,维西县医疗事业迎来“蝶变期”。县人民医院以外部帮扶为助力、内部提升为根本,双向发力实现医疗服务质的飞跃:设立体检科等7个特色科室,建坪子分院感染病区并配专业设备,投入200余万元更新诊疗设备;对处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急性心梗、脑梗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成功率达90%以上,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及致残率;针对心衰、哮喘等慢性病患者需求,开设专科门诊;启用医保人脸识别系统,挂号缴费用时缩短至3秒内;完成PACS系统与影像云平台对接,配合“一站式”服务与优先就诊机制,让就医更顺畅,诊疗能力与群众信任度同步提升。

基层医疗的“毛细血管”也在不断完善,让健康保障延伸到最末梢。辖区内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村卫生室实现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药品的核心配置要求,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保障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为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服务已延伸至塔城镇、攀天阁等乡镇,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服务。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省级、州级专家工作站相继落地,踝关节镜下距骨游离体取出、骨折复位术、人工桡骨小头置换术等新技术填补了县域医疗空白,与完善的基层医疗网络相配合,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诊疗能力与群众信任度同步提升,为全县各族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城市升级

打造绿美空间 宜居画卷徐徐展开

傍晚的永春河公园,步道上满是休闲的人群,有人伴着音乐跳广场舞,孩童在花丛边追逐嬉戏,有人推着婴儿车慢慢闲逛,欢声笑语萦绕在河畔。这条全长60多千米、流经14个村委会的澜沧江支流,如今已是维西县城最亮眼的“生态名片”,也见证着城市40年来从“脏乱差”到“绿美净”的华丽蜕变。

40年前的维西县城,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土路坑洼不平,没有像样的公园广场,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现象普遍,人居环境亟待改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绿美维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后,县城建设按下“快进键”,永春河流域通过清淤疏浚、修建生态护岸、种植乡土植物,曾经的“污水河”变成了“景观河”。同步建设的滨水步道、休闲凉亭、健身器材,让永春河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如今的维西县城,早已褪去当年“小村寨”的模样,一幅“山水相映、城景交融”的宜居画卷正徐徐铺展:市政道路总长31.9千米,照明、排水系统完备,居民出行体验跃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超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终结城镇“脏乱差”;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7平方米,建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生态网络,26个公园、游园供居民休闲;建成区扩展至5.83平方千米,教育、医疗功能区布局优化,公共服务、城市承载力与宜居度同步提升。

40年来,维西县教育优质均衡、医疗便捷可及、城市绿美宜居的变化,藏在孩子操控无人机时的专注眼神里,融在患者康复出院时的舒心笑容中,映在群众漫步公园时的惬意身影里。站在新的发展节点,维西县将继续以生态为基、民生为本,在教育提质、医疗惠民、城市升级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灿烂的发展篇章。

责任编辑:鲁茸追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