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发展一方经济 改变一方面貌 造福一方百姓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党委、政府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实现了产业就业发展进程持续加快,镇村环境、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藏族民居韵味不断彰显,惠民政策、兜底保障持续落实的良好局面。全镇88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年人均纯收入达21283.20元,其中生产经营性人均收入达7445.5元,占总收入的35%;工资性人均收入达10892.3元,占总收入的51%,群众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中甸镇与全国、全省、全州一道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小中甸镇将牢固树立“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加速”的意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小中甸镇乡村产业兴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综合治理、培育良好乡风、促进群众生活富裕。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根据小中甸镇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结合“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精品产业打造工程,力争用2—4年时间,培育1—2个产值超5000万元的特色产业专业村,培育1—2个产值超一亿的乡村产业示范项目。聚焦1—2个主导产业,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示范园(区)项目。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依托马铃薯种植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蔬菜、油菜、中药材、藜麦种植基地等,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模式统筹发展牦牛养殖产业和青贮饲料种植基地,有效促进产业链延伸。联动镇内其他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做亮乡村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建设。小中甸镇现已完成占地70亩的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是集办公室、贸易区、展示区、信息中心、牛奶收购站、标准化冷库及企业车间厂房于一体的多功能园区。下一步,小中甸镇将积极引导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园区加工设施配套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省内外知名农产品制造企业,谋划实施一批高起点、外向型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研制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拳头产品,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统筹推进牦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初加工、精深加工协调发展。

二、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环境综合整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

一是加大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加强水、电、通信、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二是打造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建设文明村组、美丽庭院,积极开展村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物清理整治。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严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乡村风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联合村达拉村民小组示范点为标准,计划全面推进全镇9个美丽村庄建设点打造,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丰富全域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同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7个标志性战役”。进一步抓好道路扬尘、渣土砂石运输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抓好水源地保护,着力保护好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自然资源+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挖掘小中甸镇天人共美、相生共荣的好生态、好景观以及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留住乡愁记忆。依托现有的藏族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

一是抓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的宣讲教育,积极引导群众注重家风培育、家庭建设和家教传承,注重诚信建设、培养责任意识,开展评选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好村民、红旗家庭、红旗标兵”等活动,以身边事影响、引导身边人,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二是传承发展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小中甸镇的乡村振兴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实际,以文铸魂,匠心创意,保护好当地农耕文化,对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种植制度等实施全面保护;要传承农耕文明,以多种形式挖掘利用展示好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要加大创意设计,创作一批充满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创意精品,推进旅游、农业、文化、教育和康养深度融合。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并发挥其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继续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强化基层人才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总支书记,发挥其引领作用;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等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二是健全村务监督机制。积极推行村务阳光工程,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把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设作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打造村级事务管理“阳光平台”,让村级党务、村务、财务运行全公开,实现多层次协商格局。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高压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村霸恶霸,严厉打击“黄赌毒”。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全力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加强村级治安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围绕“共同富裕”要求,多维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渠道,多渠道发布招工招聘信息,成立劳动力转移就业专班,研究部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通过乡村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政策转移一批”,通过企业劳动用工、产业基地务工等用工需求实现“产业转移一批”,通过就近“两路项目、香维路项目”等大型项目实现“工程转移一批”;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持续提升其就业能力。二是注重监测,持续兜牢返贫底线。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主线,以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增收为重点,以“三个注重”为抓手,以促农民增收三年计划为指导,进一步落实防返贫监测、发展产业、稳岗就业、兜底保障等多项措施,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落实脱贫人口、监测对象防止返贫和监测帮扶机制,按照农户申请、市级反馈、干部走访、网格监测等程序,每月开展1次动态预警监测工作,召开村、镇研判会议并形成分析报告,常态化开展动态管理工作,确保“早发现、早帮扶”。

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谱新篇。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过程中,小中甸镇党委、政府决心以“发展一方经济,改变一方面貌,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勇立潮头、负重拼搏,努力把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党委 供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3-02-16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35088.html 1 发展一方经济 改变一方面貌 造福一方百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