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顾 恺 之 的 叙 事 能 力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刘光平

中国人物画的叙事意图和说教功能,在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里得到了强化。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世,却是中国绘画路径的一次转弯。这一时期离乱中混杂着的民族大整合,无形中促成了艺术种子的交互繁生,这样的种子一朝发芽,就有了新的面貌。我们耳熟能详的敦煌莫高窟,就是有力的证明。今天,在这些昏暗斑驳的洞窟里,还存留着大量的中国古代画像,它们里三层外三层,紧紧地附着在不断风化的墙壁上,风烛残年,生命不止。

从审美上看,顾恺之的人物画已经不是简单的画像了,其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叙事的意图和能力。他没有沿袭之前的画家们过度注重线条勾勒基本轮廓的画肖,而是开始注重人物容貌的描绘,这样的变化使绘画者从匠气里脱颖而出,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家。

《女史箴图》以多幅画面连环的形式,把古代妇女应该遵守的清规戒律画了出来,以直观、可视的方式宣扬儒家传统思想。这部作品现在存世的还有九节,每一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事情,但是又通过小楷文字题款以及对人物的形态、服饰处理,在每一节之间建立了必要的联系。即基本上每一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画面,而所有的画面之间又不可分割。观赏者能够从内容和形式上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规避了对画面的隔离和对内容理解的片面化、片段化。

在作品中,人物的面部刻画非常生动细腻,画中的仕女都显得端庄、娴静、典雅,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要求。画面中也有山石、树木,但是画家将其处理得非常微弱,与人的主体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只简单地勾勒粗略形态,不做太多的细节处理,既对人的活动形成了有效衬托,又避免了与人物产生冲突。

也就是说,在顾恺之的作品里,人物已经从实际存在的山水、花鸟空间里被挑选出来进行充分刻画。在这些隐秘的绘画叙事中,人俨然是理所当然的主体,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的无非是增加了一些服饰、生活用品,或者是一些具有仪式感和身份认同的物品等作为必要的修饰。

他的人物不再是平面化地正对着我们,而是具有不同的肢体形态、面部表情。特别是在一些生活情景比较明显的画面里,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不一样,身体的形态也不一样,但在整体上又十分协调。画家通过人与人站位的空间联系、人与人肢体和服饰的呼应、人与人具体的相互活动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面部表情交流,来实现画面的高度统一。在画面里,男人的刚健沉稳与女人的慈眉善目之间是统一的,成人的端庄静穆与小孩子的天真无邪之间也是统一的,这样的作品已经跳过了绘画技法的层面,上升到了叙事能力和审美表达的高度。

画界评价顾恺之的作品是“得对象之神”,《女史箴图》就是最直接的见证。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8-09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5710.html 1 顾 恺 之 的 叙 事 能 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