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东方书店1926 (外一篇)

李跃平

对于一位几十年笔耕不辍的作家来说,读书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而书店,则是我与知识、智慧、思想对话的圣地。特别是在那些历史底蕴深厚、情怀满满的老书店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生命意味和思想空间。

此次昆明之行,我有幸探访了重新屹立在文明街旧址上的“东方书店1926”。这座具有地标意义的文化空间,以其“原址复刻”的形式,吸引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爱好者。这不仅让我惊喜,更让我感叹昆明老街那份独有的雅趣和文化的厚重。在时隔数十年后,昆明老街上独有的那份雅趣,为求学若渴的书籍爱好者带去知识的抚慰,文学的滋润,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作为了解云南、走进云南的一扇窗,东方书店的过往,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记载,这些珍贵的记录将东方书店镌刻在永恒时光中。那些随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迁至昆明的学者教授,如梁思成、林徽因、钱钟书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的身影,与这座书店紧密相连,成为了昆明旧时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东方书店重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不再只是过去的一段回忆。在女儿的推荐下,我带着妻子来到了这家充满故事的书店。那天早晨,细雨绵绵,青石板路泛着宁静的光泽。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来到了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书店的牌匾是诗人于坚所写,经典的黑底金字仿古牌匾,承载着20世纪的文化传承和使命。

东方书店不同于其他书店,不,应该说它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东方书店设有云南图书专柜,在优选全球经典、注重趣味和人文的同时,让读者走进书店就能体会到独具特色的云南文化。在这里,感受一下林徽因笔下“半藏着,半挺着”的昆明老街楼道,在旧楼、旧砖、旧墙、旧瓦,旧的木柱和楼板,旧的椅子和柜子,旧书和故纸凝固的时光中,寻找美与生命情调的契合,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散发着战时岁月烽火而又满溢厚重人文气息的昆明旧时光。

我望了一眼,东方书店的门脸并不显眼,但文艺、怀旧的书香味,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推开窄窄的雕花古门,走进书店,一股浓郁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不大的空间被一本本书堆得满满当当,旧书桌、旧物件、旧书本随意散落,仿佛回到了一个遥远的时代。白墙上挂着民国名人像,他们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诉说着东方书店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张旧照特别引人注目,那是美国老兵克林顿·米勒特在1944年拍摄的,照片上的市民、赶马人、军人和“东方书店”的招牌,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东方书店是一间穿越百年而来的书店,它的创始人王嗣顺,是昆明人,也是胡适的学生。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受到民主和科学的“先声”滋润。他回到昆明后,在文明街选址创建了这家书店。他坚持专售进步书籍,定下“八不卖”店规,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清净的阅读空间。这种精神,至今仍在书店中得以延续。

我把脸转过来对女儿说:王嗣顺还是你校友。听我这样说,女儿也有些得意。她说:到东方书店读书是一种不寻常的体验,是与名师大家亲密接触的方式,是获得心灵重启的能量来源,如果你没有来过东方书店,你不能说自己对昆明有过深度的体验。这里不仅是书籍的海洋,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与那些躲在书房一角落满灰尘的好书相遇,让我深感幸运和珍惜。

东方书店作为近代昆明文化的一个缩影,与西南联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成为了教授学者及知识分子进行旧书换购的集散地和文化思想交流的聚集地。今天,它依旧延续着之前的传统,主打人文社科,让我们通过一册册旧书邂逅一段段老时光。

传承民国风度,延续昆明文脉。在东方书店的前世与今生中徜徉,我深感读书的重要性从未被人淡忘。而那些古旧藏书中的名家典藏,可以再次流动、鲜活,更是让这份文化记忆得以长久地延续和传承。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09-20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7044.html 1 东方书店1926 (外一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