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刘光平

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无论画幅大小、内容表现,以及皴法、色彩应用等方面,都让人无法回避。

自古英雄出少年。就像爱因斯坦26岁就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一样,相传这幅画是王希孟18岁时所作,如果此说属实的话,绝对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千古绝唱,难怪有人说:“宋朝的18岁,活了900年。”

在漫长而厚实的中国绘画史上,18岁的王希孟绝对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作为一个让后人景仰的宫廷画家,他的绘画经历在各种画论中皆语焉不详,他的名字也很难在史料中寻找得到,而《千里江山图》又是那样的风华绰约,绵绵不绝于金碧辉煌的艺术之旅。有人说他是早逝的天才,有人说他是“天下一人”的赵佶最喜欢的学生,宰相蔡京在《千里江山图》的题跋里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一幅献给皇帝的画作,可见少年王希孟的不同凡响。还有人推测说这是宋徽宗赵佶钦点和安排的作品,那么,他心中的江山定定是充满诗意的千里河山,他认可的作品定然是人类审美极限之上的气贯长虹之作。

作为一幅献给皇帝的画作,这幅作品堪称宏大,以完整的条幅描绘了绵延恢宏的江南山水景致,在平远辽阔的视角下,山峦叠嶂,烟波浩渺,溪流潺潺,树木成荫,山水间散落着村庄屋宇、桥梁渡口,更有匆匆行人、款款行舟,让人震慑。其画幅长达12米之巨,超过了《清明上河图》,六个部分之间依靠河流、桥梁才得以衔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从技法上看,在全景式的画幅里,其山水形态变化万千,有范宽的北方山水那种壁立千仞的高远气势,也有董源笔下南方丘陵矮山那种舒缓精致的平远形态。整个画面既有雄山大水,又有具体细节,既有超大视野,又有细微观察,既有自然神功,又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在古代,青和绿是昂贵的颜料,也是高贵的色彩。作为青绿山水的巨作,《千里江山图》对彩色颜料的使用量很大,饱和、多样、充满变化的青绿色非常夸张地弥漫于绵长的山水间,在青与绿的充分晕染下,起伏的山水在金色的雾气、天空的过渡和勾连下,合理地构筑为一个整体,一去千里,蔚为大观。学者高居翰评价说:“明亮的青绿色贯穿了整幅画面。当时,这位年轻画家肯定得到了很多青色和绿色的矿物颜料。当然,这不仅赋予山水画以仿古基调,继承了强大的唐代传统,也象征性地展现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帝国。”

青绿山水是中国绘画里最热烈蓬勃的艺术表达,它一度照亮了金碧辉煌的大美江山,并在传统文人思想的影响下冷峻下来,渐渐褪去激烈的色泽。按照董其昌的观点,青绿山水自李思训之后,传承者主要为宋代的赵干、赵伯驹、赵伯驌、马远、夏珪。然后,由于苏轼等一大批掌握了主流话语权的文人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影响了中国绘画的走向,青绿山水逐渐式微,到了《千里江山图》,似乎已经是斜阳之下的金色光芒了。然而,岁月不老,山河常青,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仍然在时间的风尘里永久地绽放。

CopyRight:迪庆日报社

所有内容为迪庆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滇ICP备09000927号-1

--> 2024-12-06 1 1 迪庆日报 content_48180.html 1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