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达措情缘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07 15:50:03

                  三

  从观景台坐车迤逦而下,走十几分钟,盈盈的碧塔湖水就明镜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

  碧塔海湖面海拔3538,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0.3公里,最宽处1.5公里,是云南高原湖泊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断层构造湖。湖中有一小岛,相传为英雄格萨尔王镇压魔鬼的地方。岛上树木葱郁,遮天蔽日,并建有一座噶玛噶举的佛堂,供着文殊菩萨金身、观音菩萨、金刚手和莲花生像。

  碧塔海是多年来我十分钟情的一个湖泊,而每一次的碧塔海之行都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7年前,也就是1989年的春天,我在迪庆州民族中学实习,期间,几位朋友约我一起到碧塔海玩。那时,碧塔海还没有通公路,也没有专门接送游客的马匹。我们走了半天的路才到达碧塔海。由于刚下过一阵雨,湖中的小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湖边开满了各种颜色的杜鹃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静静的幽香。碧塔海像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羞怯地躲藏在群山背后,正等待世人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回学校后,我以碧塔海为素材,写了一篇《祖母湖》的小说,发表在当年的《西藏文学》上。我记得里面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祖母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湖边,湖水天空一样蓝。湖边的浅滩上长着疏疏的芦苇,野鸭子在那里叫,湖水在那里轻轻地摇荡……祖母躺在草地里,风躺在祖母的身上,红黄绿白的野花簇拥着祖母……”小说发表后,《西藏文学》主编李佳俊老师曾打来电话,让我继续给他们写小说。后来,我又写了一篇题为《远去的足音》的小说,还是发表在当年的《西藏文学》上。所以说,我年少时候的文学梦和碧塔海有关。第二次上碧塔海是在1994年的秋天,我随新华社云南分社的周东棣等几位记者到碧塔海、属都湖采风。从双桥骑马上山,一路的美景尽收眼底。回来后,周东棣写了一篇《迪庆归来不看湖》的外宣稿,全面介绍了迪庆众多的高山湖泊和绮丽风光。第三次到碧塔海是在19955月,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新华社总编辑穆青到迪庆采风,我受报社的委派陪同采访。在碧塔海的湖光山色里,70多岁高龄的穆青同志忘记了疲惫,不停地拍摄着周围的花、草、景、物。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进了碧塔海,就不想再离开了。”这次的碧塔海之行让我有幸认识了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记者,并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做一名记者所应具备的坚韧和执著。穆老去世后,全国新闻媒体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他的音容笑貌总是生动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第四次进碧塔海是在1996年“2·3地震后,当时作为“全国十佳导游”之一的孙炯带着一群海内外旅游人士和新加坡的几家媒体到香格里拉考察1996年旅游新线路。这次考察是由新加坡曾兄弟旅行社、云南航空公司和云南海外旅游总公司共同组织的,在海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在随团采访了虎跳峡、碧塔海等著名景区后,根据采访内容,我写下了《迪庆迎来震后首批国内外旅游考察团》的新闻稿。这篇新闻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正当中甸高原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际,迪庆迎来了震灾后的首批国内外旅游考察团。考察团初步认为,曾闻名于世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当时,我翻阅了不少海内外的报纸,这应该算是第一篇报道香格里拉在迪庆的新闻稿。后经新加坡媒体的大力宣传,新加坡掀起了香格里拉旅游热潮。第二年6月,我采写了《新加坡游客钟情香格里拉》的新闻稿,提出“香格里拉是20世纪世界工业化的一块净土,长江上游生态最完整的地方。”得到了很多人的共识。1999年,我又采写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日趋红火》的新闻稿,获得当年云南报业新闻奖一等奖。我想,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我们拥有碧塔海这样神奇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

  从第一次进碧塔海到如今再次来到她身边,17年过去了。17年,这个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而碧塔海却依然让我感动如当初。

  我们在杜鹃花下的木栈道下走过,想起老作家冯牧笔下的“杜鹃醉鱼”,可惜这样的奇景只能在来年56月份看到了。但站在湖边还能清楚地看到湖里的古老鱼种“重唇鱼”。重唇鱼是碧塔海特有的珍稀鱼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生有双唇而得名。杜鹃花开时节,鱼吃了含有微毒的杜鹃花而醉了一般漂浮在湖面上,——这样的奇景,我曾在第一次进碧塔海时就领略过,可惜不能看到冯牧笔下的另一奇观——老熊捞鱼,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不过,有遗憾才有期盼。对于碧塔海,亲近再多一些,爱就更浓一些。(彭跃辉)

责任编辑:测试

上一篇:普达措 写意

下一篇:魅力无限建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