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游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6 15:49:56

5月24日至25日,塔城镇党委副书记赵晟辉、文化站站长和金华两位同志全程陪同了维西县诗书画影协会塔城采风团一行8人的采风活动。我作为一名采风团成员,和大家一起到了启别村、巴珠村、达摩祖师洞参观。26日,李振华老师又用摩托载着我驶向响鼓箐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朵那阁傈僳山寨,是日下午回到了县城。

这次采风活动,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千年银杏树

早就知道,启别村有一棵千年银杏树,但我数次乘车往返于维西至香格里拉,经过启别村时却从未停留。

24日下午,我们从启别村球场往上行走300米,见到了这棵被国内有关植物学家赞誉的“千年银杏树”。“千年银杏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其叶为扇形的银杏树,树高39米,平均胸径2.8米,该树树龄有近千年的历史。

我们一行人中,离休干部杨茂才已是82岁的老人家了,但比起银杏树的年龄,只能算是襁褓中的婴儿了。我们6人携手合抱,才知道银杏树有8米多的胸围。银杏树虽有千年的“高龄”,但没有自己的“子孙”,旁边却有一棵楸木和几棵核桃树护佑作陪。2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有几个顽童在银杏树的枯洞里烧火取暖,让古树受到了损伤。受伤的银杏树并未“责怪”顽童,依然生长出繁茂的枝叶,傲然挺立在天地间。

世外桃源巴珠村

格里卓至贯农村民小组的公路盘旋在巴珠河西岸,这是通往巴珠村的主干道,路面虽硬化,但狭窄,掩藏于茫茫林海,溯河蜿蜒而上,只见猪马牛羊在河边悠闲地嚼食着青草。村里有了电磨,河边的七盘水磨依然转动着叶轮。味蕾决定口感,同样是面粉,人们总是认为水磨磨出来的筋丝好,做出来的面食更香、更可口,故巴珠村的水磨继续唱着古老的歌谣。

巴珠村有阿尼七、火崩岗卡、嘎哇马贡、阿这作洛4座大山,有尺保隆、白公隆巴2道深箐。看山,树木葱茏,郁郁苍苍,森林覆盖率达98.2%,看水,清澈透明,喷珠泻玉,为水磨提供了动力,看村,农舍整洁,错落有致,党旗在房顶迎风飘扬,看地,玫瑰花红,麦浪金黄,一派丰收景象。

身临风景如画的巴珠,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注在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和勋身上。人们不禁要问:和勋为什么能够得到21个村民小组、1300多人的拥戴?我们不妨看看他多年来走过的足迹。

和勋8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先后撒手人寰。是他的二舅收养了他,并供他读书。1979年他从塔城附设初中毕业回到打龙农生产队参加劳动。1985年开始搞家庭规模养猪、养兔、栽茯苓、种天麻,并为农户无偿传授技术,使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1991年,和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6年,塔城乡乡办企业进驻巴珠采伐森林,和勋与一名老党员挺身而出,严厉制止,保住了青山。2001年,和勋从票箱里“跳”了出来,成了巴珠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至今,巴珠村委会已是三次换届,和勋却是连选连任。有次换届之前,村民们联名向县人大要求把和勋直接任命为巴珠村主任,不要再进行选举了,但是县人大不同意,因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的规定,必须要走选举的法定程序,不然就不合法,结果和勋还是全票当选。2011年,和勋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面对荣誉,和勋觉得有点脸红。他说,自己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通天的本事,巴珠村有了一点发展变化,全靠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村两委成员的紧密团结、通力合作和村民通过勤劳致富改变生活的实干精神。根据村情实际,村总支明确了“产业强村、生态立村、和谐安村”的发展思路,成立了药材产业党小组、经济林果产业党小组、畜牧产业党小组、生态保护党小组。药材产业党小组负责天麻、羊肚菌、当归、木香、白术、桔梗、虫楼等中药材的引种、种植推广和外销。经济林果产业党小组负责推广苹果、木瓜相关病虫害防治和“套袋”技术。畜牧产业党小组负责种羊、种猪、种牛的改良,推广猪牛羊的科学饲养及巴珠土鸡的科学放养。生态保护党小组负责宣传保护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整治。

2011年,巴珠村移苗种植当归、木香、白术等500多亩,收入约61万元。黄山羊存栏400多只,品种牛存栏9头,品种猪存栏1200多头,土鸡放养9000多只。其中黄山羊收入达15万元。猪肉、土鸡、土鸡蛋供不应求,其中土鸡、土鸡蛋年收入就达25万元。目前,巴珠村养蜂专业户已达350户,年创造23万元的利润。和新文的“日月神”牌蜂蜜还远销昆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巴珠村人便开始用木瓜生态围栏取代木材栅栏,在田边地角种植木瓜1200亩,年产鲜果300多吨,收入达35万余元。2011年6月,巴珠村引进种植食用玫瑰种苗50亩。白鲁村民小组公处此称家种植的一亩食用玫瑰于今年5月份开花以来,出售花瓣收入已达6000多元。通过科学化的产业布局,全村2145亩耕地产生了最大效益,实现了人尽其责、地尽其利,保持了生态平衡,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巴珠村人均收入已从2004年不到1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816元,实现户均存款10000元以上。

我们探访巴珠村名的来由,得知“巴”是四川巴塘人的意思,“珠”是住的意思,原来是巴塘人首先迁居此地,故得此名。

巴珠村党总支大力开展建组织、建队伍、建阵地的“三建”工作,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班子连续5年被考核为“较好”等次以上,村党总支在2009年被州委表彰为优秀党组织,并确立为创先争优活动省级示范点,县级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点,2012年3月29日,维西县三级干部现场观摩会在巴珠召开。

在巴珠,我们参观了食用玫瑰、桔梗、虫楼等药材基地。巴珠村念活了药材经、林果经、畜牧经、生态经,大有发展“钱途”。巴珠村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一切都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让人吃着放心,品着开心。就在我们离开巴珠村前夕的农家晚宴上,藏家“阿吾”为我们敬献了哈达。飘着白发的老阿妈手摇转经筒,为我们祈祷祝福。和金华则饱含深情地唱了一首藏族酒歌《请把银碗高举》。此情此景,暖人心肠,感人肺腑。

雪上精灵滇金丝猴。

响鼓箐的滇金丝猴

我出生于1956年,属猴,喜欢看猴子,但苦于没有机会去看滇金丝猴。5月26日上午终于在塔城响鼓箐滇金丝猴保护区目睹了滇金丝猴在树上晃来荡去、嬉戏觅食的情景。我用“天语”手机拍了数张照片。有一位在马来西亚专门研究人猿的美国人在我身边用长镜头相机拍摄,他的美籍华人妻子也在不停地拍照。

在响鼓箐,我们见到了带着游客的香格里拉格桑梅朵旅行社的艾小江。李振华老师向我介绍,艾小江是参加过上甘岭战斗的艾一里老师的儿子。艾小江说,今年他已经带了好几个来看滇金丝猴的团队,游客被滇金丝猴与人和谐共处的环境所折服。在响鼓箐,我还与省州县的几位国税同行不期而遇。说千道万,一言慨之,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是来这里零距离接触滇金丝猴的。

滇金丝猴是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分布区域仅限于西藏芒康至云南兰坪的云岭山脉。响鼓箐是萨马阁的组成部分,这里的滇金丝猴从1983年的5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只。“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吉祥物灵灵”就是从这里走向昆明的。

为了对滇金丝猴生长、生活规律及其栖息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管理,2011年12月,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暨科研院所研究基地在响鼓箐正式挂牌成立。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是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研究滇金丝猴的科研机构,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滇金丝猴保护和研究将逐步步入国际化、科学化、合理化轨道。这对于推动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响鼓箐,我采访了身着迷彩服的滇金丝猴管护员余德清。余德清是响鼓箐中社人,今年57岁。他在看护滇金丝猴的10年中,无论下雨下雪、逢年过节,一年365天都在山上和滇金丝猴一起度过。但愿看过滇金丝猴的人们不要忘记响鼓箐的看护员,正因有了他们的付出,才使得我们在响鼓箐大饱了眼福。

傈僳山寨朵那阁

朵那阁是有74户人家近300人的傈僳山寨,地处塔城镇川达村与攀天阁乡交界处。该村四周山环水绕、树木葱茏,颇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26日下午,我和李振华老师到达朵那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边球场上晒满了蕨菜,有几个人在翻搅大锅里煮着的蕨菜。我随意采访了一个戴着草帽的男子,得知他叫和晓东,是兰坪县河西乡共兴村的白族支系拉玛人,已在朵那阁收购加工蕨菜40多天,发了3吨多干货。因为我也是白族支系拉玛人,随后的交谈便把汉话改成了拉玛话。和晓东说,今年3月中旬以来,韩国、东北等国内外客商陆续进驻维西采购蕨菜。刚从山里采来的蕨菜最低收购价每市斤1.20元,价格虽然高于往年,但由于受干旱影响,产量比往年有所下降。“我们吃饭,也要让人家喝口汤嘛”。从他朴实的话语里,看得出他是一个有良心的生意人。

走出球场,前行10余米,但见一个商店里一位女人正在卖货。货柜上摆满了副食品、烟酒、百货。听女人口音,看女人装束,完全不像本地人。问女人来自哪里,她说是湖南人。我真佩服这些外省人,为了“钱途”,不远万里,来到了朵那阁“安营扎寨”。我觉得朵那阁人的步伐还是有点慢了,竟然让别人抢占了先机。

可以说,我们到朵那阁的时候,正是村民在地里干活或在山里采蕨菜的时候。我们沿着村中弹石路面一直走到村头。只有路边的水槽、挂在木楞房上的衣物,还有那闲置的蜂桶“恭候”着我们。朵那阁山寨的农家都敞开着没有围墙的院落,它可以让你自由的行走,去欣赏木楞房的建筑艺术,观看热烈奔放的“瓦器器”舞蹈,品尝荞麦做的泡酒,让你心醉而流连忘返。(和向东/文)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