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了解古人运用名字的知识,对读懂古书有一些帮助,可以减少称呼上的误解。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个古代礼法的具体规定是: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冠而取字,即男子到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冠礼是结发加冠,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以区别于童年发式),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再由来宾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音jī,盘头发用的簪子)时取“字”。
古人的名只有一个,但也有三月命名之前先取小名、乳名的。如汉高祖刘邦小名是刘季(季是兄弟排行的第三或第四),曹操小名叫阿瞒。随意称人小名含有侮辱、蔑视意味。雎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就称刘邦为刘三。三国时期吴人为曹操写的传叫《曹瞒传》,《三国演义》上有人骂曹操就称他阿瞒。辛弃疾《永遇乐——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小名,这样称呼是蔑视他。
古书上有一名而异文的,如春秋时鲁国季氏的家臣,《论语》写作阳货,《史记·孔子世家》写作阳虎;战国时魏文侯相李悝,有的也写作李克。这不是一人而二名,而是一名的两种写法,因古时字音相同而写了别字,实际上是通假字。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是随意起的。如孔丘,字仲尼,因其父母祷于尼丘山而得孔子,所以孔子名、字相合以记生地(另一说是孔子生时头上是圩顶,因而叫丘)。有的用字来解释名,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说:“广平曰原。”颜回,字子渊,回是旋转的意思,“渊,回水也。”(《说文解字》)张飞字翼德、以“翼德”释“飞”。有的用同义词取名和字,如宰予,字子我,予、我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杜甫,字子美,甫是男子的美称。有的用反义词取名和字。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赐、贡意义相对。曾子的父亲曾点,字皙,“点,小黑也”(《说文解字》,)“晳,人色白也”(《说文解字》)黑白是反义词。元代书法家赵盂頫,字子昂,頫是俯的异体字,昂是仰的意思,俯、仰义相反。由于时代发展,词义变迁,有些古人的名和字,今天已看不出其中的联系了。
古代男子有在字前加“子”、加排行或在字后加“父”或“甫”的习惯作法。子是男子的尊称,用在字前,表示该人是男子,如公阿孙侨,字子产;伍员,字子胥;冉求,字子有。在叙述和称呼的时候,这个“子”字有时省去不用,如直称冉有。古代男子用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在字前可加排行,以表示在兄弟中的长幼之次,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仲由,字季路。有的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吴广,字叔。“甫”是男子的美称,父与甫二字通借,字后加“甫”或“父”,以示性别或敬意,如孔丘,其字可称尼父。还有的字前加排行,字后加“父”或“甫”,构成男子的全称,如孔丘,字的全称是仲尼父,周公旦之子,鲁国的始君字伯禽父,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等。
名只有一个,但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如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
名是大名如父,字是副名、小字,如子。所以古书上一般是正式用名,但也有以字通行了的。史书上称这种情况时常用某某“以字行”,意思是该人通用的是字,这些人的大名一般不为常人所知,如屈原,“原”是字、“平”是名。
古人还可以名和字连举,而不称姓,这种情况一般是先称字,后称名。如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孔子就以孔为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
古人在名字的称呼上十分讲究,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尊对卑称名,孔子对弟子称名,如:“求,尔何如?”卑自称也称名,如:“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求”是冉求的名。本人也可以谦称自己的名,如孔子对弟子有时也说:“丘也耻之。”而卑对尊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如“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除名和字外,古人还有另(又称别字)。别号和名不一定有联系,但别号是自己起的,往往反映了本人的居处、志趣。例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青莲”是李白的生地,“东坡”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住的地方。“居士”在先秦指未作官的士人,后来文人多用来做别号。又如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两个字的别号在应用上同字无大区别,有的以称号为常见,如陆放翁,辛稼轩。唐宋以后,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就称官爵、称地望。例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因为他做过右军将军,杜甫被称为杜工部,因为他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他的全集叫《临川先生文集》,因为他是江西临川人,这种以生地或住地来称呼的叫称地望。官爵、地望都是后人给的尊称(地望也有当时人相称的),全不是自称。
还有死后称谥号的,如范仲淹叫范文正公,死后谥“文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居士。这是私谥,是死后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此外,又有雅号、绰号,如《水浒传》上的来江叫及时雨,买用叫智多星。字、号常常不一止一个,这样算来,一个人常有许多名字,不可混淆。
封建帝王后人往往不称其本名,而称谥号、年号或庙号。这样,他们的本名多不为人所知,而以各种号代之,这是读古书时不可不知的。
谥号是帝王诸侯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由礼官议定所给予的一种称号,用来褒贬善恶。谥号是从周朝开始的,分为三类。一是用以表扬的谥,如文、武、景、惠等,二是用以批评的谥,如灵、厉、炀等,三是表以同情的夭谥,如哀、怀、闵等。这些谥号是用赋予特定含义的字来表明的。秦始皇不满意谥法,认为“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朕弗取焉”,就下令废除了。但汉朝又恢复了,一直延续到清光绪皇帝。据唐张守节《谥法解》,共有一百六十四个谧号。每个谧号前加一句解释它的四字断语,如好谥,“民无能多曰神,威仪悉备曰钦”等等。谥法本来是盖棺论定,足以劝善惩恶,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后来都成了虚名,与实际不合,如明神宗是败国之君,却谥为“神”,宋钦宗是亡国之君,却谥为“钦”,可见这些谥号的虚伪性。谥号也有用两个字以上的,如魏安僖王,赵孝成王等。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称号,它从汉高祖开始,根据周代宗法没立的。以后历代皇帝都沿用。开国第一代皂帝称太祖、高祖、或世祖,第二代以后的嗣君称太宗、世宗。如刘邦称太祖高帝,后来简称汉高祖,汉文帝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第三代孝景皇帝未称宗,第四代汉武帝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东汉第一代皇帝刘秀称世祖光武帝。唐武后、中宗开始,皇帝生前就加奉尊号,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都是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这实际上是一种谥号。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魏文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就改称庙号,如唐高宗、宋徽宗、元世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