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民族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旅游生态

第3版
综合信息
 
标题导航
  2018年1月1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库全书》是类书吗
◇黄英

《四库全书》不是类书,如果要分类的话,《四库全书》应属于丛书。

“丛”有聚集的意思,因此丛书就是指依照一定的原则,将原本单独流传的书籍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中国丛书的编纂始自宋代,盛于明清。南宋末年编纂的《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是公认的丛书之祖。明代丛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多种形态、不同内容的汇刻书籍。到了清朝,丛书编刊进入全盛时期。从朝廷官修巨帙的《四库全书》,到民间个人编撰的丛刊汇编,无论在质与量方面,都是超越以往的。

丛书与类书有共同点,都是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貌呈现,不允许臆改乱篡。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丛书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各自独立;类书则是从各书中选抄材料,分类编次。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四库全书》。清乾隆年间,国力鼎盛,在致力“儒藏”的士人推动下,为保存文化典籍,乾隆皇帝决定修纂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成立了四库全书馆,由皇六子统领,官员多达三百六十人:总裁于敏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墀,馆臣有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鼐等著名学者。这以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按征集、整理、抄写、校订四个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四库全书》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其名,列入“存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据写定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约三万六千册;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共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以后,《四库全书》又经多次修订,并先后抄成七部,分别藏于北方四阁——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和南方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四库全书》伴随康乾盛世的余光,在宁静祥和中度过了半个多世纪。随后,饱经战火摧残,厄运接连不断。首先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是江南三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兵舰攻陷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损失了一部分。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镇江金山,文宗阁与所藏《四库全书》全部被焚。太平军又进克扬州,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也被付之一炬。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文澜阁虽存而栋宇半圮,阁书星散。文澜阁《四库全书》后虽历经数次抄补,基本复原,但又屡经迁徙,今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北方四阁,首先遭殃的是文源阁《四库全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焚,文源阁《四库全书》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四库全书荟要》化为灰烬。文渊、文津和文溯三阁《四库全书》虽完好保存至今,但都已阁书分离。文渊阁《四库全书》1931年被运出故宫。先是全部运往上海,此后又辗转于重庆、南京等地,最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上世纪八十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文溯阁《四库全书》曾在辛亥革命后一度运至北京故宫保和殿存放,1925年运回沈阳。1966年移交当时的“战备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收藏,保存至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旅游生态
   第3版:综合信息
   第4版:民族文化
大雪节俗红黏粥
你必须要学会勇敢
还原青春记忆的时代风情画
《四库全书》是类书吗
林语堂与苏东坡的茶缘
古诗词里寻年味
联系方式